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菩萨蛮
晏几道
来时杨柳东桥路。曲中暗有相期处。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
却寻芳草去。画扇遮微雨。飞絮莫无情。闲花应笑人。
A.“却寻芳草去”中,“却”字写出赴约人失望的心情,“芳草”暗指他所渴念的女子。赴约人感到“飞絮”、“闲花”都“无情”“笑人”,其中蕴含了对那人不能赴约的几丝怨意。 |
B.“明月好因缘”中的“因缘”是指男女之间的缘分。“欲圆还未圆”表面上写约会时的景色,实际上是暗喻约会成空:事情眼看要圆满了,却伊人未来,终未能圆满。 |
C.上阕从前来赴约现实性起,重点点明约会的地点。“曲中暗有相期处”是说约会的地点在路的转弯处一个异常黑暗的地方。 |
D.首句冠以“来时”,下阕又说“去”,而不分别说“去时”、“归”,表明是以当时的口吻行文,给人一种现场感。体现出晏几道含蓄婉曲、蕴藉深厚的一贯词风。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上阕,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业。 |
B.“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前人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
C.最后三句作者以廉颇自比,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二是显示能力。 |
D.词中多处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
C.“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
D.“羽扇纶巾”一句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 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
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鲜明生动。 |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
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江山如画”中的“山”指黄山。 |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
C.“卷起千堆雪”和“强虏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
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
C.“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
D.“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
下面是苏轼写的一首词,请判别它的词牌名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A.虞美人 | B.念奴娇 | C.沁园春 | D.永遇乐 |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 |
B.作者借廉颇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
C.表达当时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而产生的痛惜心情。 |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在结尾处渲染出了悲壮苍凉的氛围。 |
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 |
C.下片“雕栏玉砌应犹在”是李后主遥望金陵的想象与感叹,只是朱颜改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喻源源不断的愁绪像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 |
D.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国家、人生的短暂与可悲。 |
下列选项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所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但仍然属于现代诗歌。 |
B.为了适应格律要求,诗的前三句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向北流去”。 |
C.词的上阕中,“看”字领起了“湘江秋景图”中的七句诗,这七句诗写景的顺序井然:由近观到远望,由仰视到俯瞰;前两句是静景,后四句是动景;第七句是由点到面的总结。 |
D.全诗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形式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诗人(革命青年)立志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 |
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
阅读《沁园春 长沙》,完成后面习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下面是对画线句的赏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画线句用语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
B.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至“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 |
C.从“万类霜天”四字,可看出诗人视野之开阔;一个“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
D.画线句远近上下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及超脱世俗的愿望。 |
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
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以此表达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