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启功太傻了(斯文牛)
如果说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你会说这人不是绝顶的无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了。但这话却偏偏有人说,而且还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不过说这话的不是旁人,正是启功老先生自己。   
那是“东方之子”的名人访谈节目,记者是把启功先生作为大书法家来采访的。可是启功首先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启功老先生说话时态度十分认真,绝无戏言。不过他这话一出,倒弄得许多人好尴尬了。作为全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尚且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谁个还敢再妄称书法家呢?但事实上,全国挂书法家头衔的,现如今多的已如夏日七月夜空中的数也数不清的繁星了。虽然启功老先生此时说的只是他自己,但春秋笔法的味儿是很浓的,相信那些名不副实的滥竽充数者听了会面红耳赤,心中不悦的。启功先生也真太傻了,何必在大庭广众之下,四面树敌呢?   
但我想启功老先生的话是有感而发的,是有着深刻的道理在其中的。试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真正自成一体的书法家又有几人?那么几百几千年后,我们这个时代中产生的书法家,能够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者,又能有几人?如此看来,启功老先生的话绝非是名人的自谦,而是真正懂得书法艺术真谛的大实话,他是在拿真正的书法家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呢!只是这尺度太高太严,能够够得上这标准的真是寥若晨星了,而如今能像启功那样敢于拿这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又有几人呢?   
采访中那记者又称赞启功的书法是如何如何的好,可启功却又偏不领这个情。他说他的字在成为书法家之前还算可以,自从当了书法家,特别是当了书法家的头儿之后,经常在外给人家题几个诸如某某大酒店之类的字,哪里还讲究什么艺术,灵性,情感,纯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应酬之作,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他心里非常清楚,他的字是越写越差了。   
启功老先生自揭其短也便罢了,可他偏偏把字越写越差归结为经常给人家题字,这话说得虽很实在,却又未免发傻。现如今,有些所谓的书法家,一天到晚地给人家一字千金的题字,成了题字的专业户,还有些人是为了给人家题字才专门练字的。这些人的字如果按照启功老先生的逻辑,那是越题越差,越练越差的,而且也根本不入书法艺术之流。启功先生的这一席话,简直是在砸他们的饭碗,拆他们的台子。这年头,说奉承话都还来不及,启功先生却哪句话不中听,就说哪句,这还不算是天字第一号的傻人吗?但据说真正搞艺术的,都是率真之人,有的只是赤子之心,不傻反倒不正常了。启功老先生敢说这样的傻话,与其说来自为人的胆识,莫如说来自艺术的良知。
那些把练书法作为追名逐利工具者可能会为启功老先生的傻话大动肝火,但那些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的人却会把他的话作为逆耳的忠言来对待,他们也一定会学着启功先生的样子,去做书法艺术的傻子的。   
1、启功老先生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的两个理由是:( )( )

A.完全是出于谦虚 。
B.与他的教学绘画比,书法成就甚微。
C.他的“书法家”的尺度与众不同。
D.书法艺术高不可攀。

E、目的是要讽刺那些妄称书法家的人。
F、他自认为未能达到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师的艺术境界。
2、根据文意,“春秋笔法”是什么味儿?
3、为什么启功老先生作了书法家甚至书法家的头儿后字“越写越差”了,试简要回答其原因。(不超过20字)
4、启功老先生的“傻”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分条概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欣赏的趣味
谢公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鱼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世说新语.文学》
文艺欣赏实在是没有一定成规的。文艺鉴赏论一类著作,虽然可以说出许多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但它无法也无须为鉴赏规定什么固定的模式。谁想这么做,谁就是傻瓜。所以,我们也无须强制一切人定要观赏什么、定不能观赏什么人,更无须企图要人们从作品里接受一样的教育,得到共同的感受。同一作品对不同读者、甚至对同一读者的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正是文艺鉴赏的魅力所在。
谢安、谢玄(他的小字叫遏)这叔侄俩,论血统是近亲,论才干,谢玄是谢安这位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在子侄辈中最为器重的。但是两人的欣赏趣味却迥然不同。谢安喜欢同小辈一起谈天说地,这也是他教育、考察后代的一种办法。他问子弟们《毛诗》中何句最佳,按照诗教,恐怕也是借此考察他们的志向吧——诗言志嘛。
谢玄以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鱼雪霏霏”最好。谢安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才是具高雅人深远的情致。我们很难对他们的不同评价作出裁断,文艺作品的欣赏本来就是极端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他同一个人的学养、才干、性格、气质都有极大的关系。谢玄是很有军事才能的。当着东晋强敌外窥,边境不宁,国家需要良将的时候,谢安不避亲,举荐谢玄镇御北方。谢玄也没有辜负叔叔对他的期望,淝水一战,彪炳史册。“昔我往矣”四句,出自小雅《采薇》,是描述“边防兵士出征思归,爱国恋家,矛盾苦闷的一篇杰作”(陈子展先生语)。如果谢家叔侄的这段对话,发生在谢玄出仕之前,那么由于他对军旅之事的关注,可能对于征夫的心境颇多感慨。但我感觉这翻对话应当发生在他镇守北方,经历几场严酷的战争之后。“趋驰十载,不辞鸣镝之险;每有征事,辄请为军锋”。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能体味这几句诗的深沉厚重。苏东坡没有这样的体验,所以尽管他从这两句诗中化出了“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样清丽的词章,比之原诗仍然显得过于轻飘。谢安的地位与生活经验和谢玄不同。他是东晋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担任过尚书仆射、中书监、司徒、征讨大都督等要职,人们以为他功比王导而文雅过之。以他的地位与抱负,他对诗经中那几句诗的欣赏,就不是没有因由了。“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加上后面“敬慎威仪,维民之则”,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有伟大的计划就定为号召,有远大的政策就随时宣告。谨慎于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是人民的模范、他们要效仿。”(陈子展先生译文)“诗言志”,本来就包含赋诗言志的内容。谢安所谓雅人深致,正是他的抱负与理想。
欣赏者的趣味,不能依赖评论家的导向,也不能依赖排行榜和发行量,更不能靠行政的命令来划一。懂得这一点,对于得奖不卖座、卖座不得奖;流行无雅致,雅致不流行一类现象,也就无须愤愤不平了。
1.   翻译“昔往我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以为谢玄称颂这两句诗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  作者于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问采用了______          论证方法。
3.  文中引述了苏轼的诗,但认为比原诗轻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下诗句你比较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天生我才必有用,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种常态
鲁迅笔下的那个阿Q有没有尊严呢?
阿Q其实是很在乎这件事的,可阿Q越是在乎,就越是弄巧成拙,弄的非但毫无尊严,而且成了大家的笑柄。说来说去,阿Q根本就不知道尊严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人想要得到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东西,就免不了要出笑话的。
几年前我曾在一辆长途旅行的车上听到一个人在闲聊,讲他们单位的效益如何如何好,奖金如何如何多。最后,那人总结道:我们单位的人买菜从不讲价,哪像有的人跟菜贩子讨价还价的,一点尊严都没有。
这比阿Q要强的多,因为很具体,既买菜不讨价还价就是尊严,否则就没有尊严。我当时就想,说这话的人除了买菜之外买不买其他东西?买一篮子菜不讲价,买一火车菜讲不讲价呢?买菜不讲价,买飞机讲不讲价呢?想来想去,我觉得说尊严的那人可能只知道干活能挣钱,并不知道自己买菜的钱是怎么来的。
不管怎么样,有了钱就可以说尊严了。说白了,好象尊严就是钱。要这么说,还不如阿Q了。阿Q还想着往革命党里混,想着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临死前还想着给自己画一个很圆的圆圈呢。鲁迅先生自然是看出了些名堂的,书中写抓阿Q时,居然出动了二十个大兵,还架起了机关枪,本来找个小罗罗,带根麻绳去就可以解决的。先生也算是给足阿Q面子了。
当然了这些都不如钱来得直接和实在。现在人就不兜这个圈子了。
又想起了周瑜打黄盖。
周瑜要用苦肉计,却要借黄盖的身子板,虽说最终破了曹操,黄老英雄功不可没,可毕竟当着蒋干这家伙的面挨了周瑜的一顿暴打,这黄盖的尊严又该从何说起呢?说起来,还是黄盖官小,否则挨打的应该是周瑜吧。常言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得轻巧,我看未必。愿打的不知是否于心不忍,愿挨的必然是万般无奈。只是大敌当前,个人就顾不得许多了。也许胜利了就有了尊严?
中国传统中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即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了人上人,自然就有了尊严,至于那些虽然也吃了苦而终归没有成为人上人的,唉,不提也罢。这里把尊严当成了终极目标其过程也就无所谓了。按照这样的理解人的一生有尊严的时刻只是某些段落,人群中有尊严的人也只是某一部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先小人后君子这句话。就像是人们都相信人是猴子变来的,要做人就的先做猴子一样。
而我是不相信这种道理的。我相信尊严不应是一个目标,而应是一种常态,他贯穿与我们每个人的每时每刻。他更主要取决于人的品格,与贫富贵贱无关。也许猴子一旦带了帽子或做上了轿子就自以为是人了。可看来看去,还是尖嘴猴腮的,毕竟不像个人样。这事是人都知道,只有猴子自己不知道。
1.在我们学过的《阿Q正传》中找出一个例子说明阿Q是很在乎尊严的                                        
                                                                         
2.文中列举了几种对尊严的理解:有钱了就有尊严,胜利了就有尊严等,这些理解的核心是                                                                           
3.文中加重写的“这种道理”是指                                           
4.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句子的意思                                           
5.“做人就先做猴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就着句话谈谈你对尊严的理解                                               
6.作者为什么说那人“并不知道自己买菜的钱究竟是怎样来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伯乐作用的再认识
①从现象上看,伯乐相马和选贤会能相提并论,是说得通的。但细琢磨,却不是滋味。马非人,人非马,品性原是根本不相同的。这好像是个大疏忽,却又不尽是疏忽。
②马之被选擢被淘汰,原是由人决定的。它是没有自由也是没有自由的要求的。人与马不同,他可以而且有理由把握自己的命运。别人也没有理由像拨弄马一样操纵别外一些人的命运。但是在封建制度下,人的处境却常常和马一般,有时甚至连马也不如,“草民”、“蚁民”等称谓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说,直到今天仍然赞扬伯乐,并茫然不觉,恐怕还是封建社会“人治思想”的余风流韵。伯乐慧眼独具,虽属大善,但终究还是以主子的身份把机遇易与人才;而人才呢?也不是要望眼欲穿地引颈待选,把一展雄才的希望寄托于主子身上。这种处境说起来是非常可怜的。
③李白曾经写诗探讨过人才怎样得到主子的赏识,但结论竟也像马一样消极和被动。说什么要像当年的姜太公一样,安心在渭水垂钓,以等待文王发现后来请他。在李白生活的年代,不如此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而在今天,我想倒大可不必。真正的人才应改变那种依靠别人赏识、消极等待的状况,靠自己去积极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④过多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伯乐的人数有限,遗珠殊属难免,其次是伯乐的视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方法也未必那么可靠,而且伯乐的资格一向是“唯衔是问”,不尽合理。如果把伯乐选才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是很不妙的。
⑤可靠的办法是:(一)创造一种自由竞争的环境,让人才一展丰采,一争高下。(二)建立一种完备的制度,对人才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和评定,择优录用,这比单靠伯乐的眼力要科学和可靠得多。正如世界杯足球大赛,谁是最佳球员,不能只赁球王贝利的看法,而是要看技术委员会的鉴定。
⑤⑥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伯乐再好,不过是人治的胜利而不是先才制 茺的成功,人才的涌现和被选拔,说到底是个好的选才制度。
1.第1段中作者对把人和马“相提并论”,并为什么觉得“不是滋味”?(   )
A.把人当马,损害了人的自尊心。
B.马没有自由的要求,可任人摆布,人却可把握自己的命运。
C.马是被动地等待挑选,人却可主动地表现自己。
D.把人当马,人还是处在被动地附庸地位,只能等待恩赐,处境可怜。
2.请在文中找一句话,回答第1段画曲线的:为什么说“却又不尽疏忽”?(17字以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2段中用了哪些词语表示人才的处境可怜?
a: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
4.对第2段中“人治思想”解释正确的一项为____________
A.人们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B.依靠个人治理国家的思想。
C.依靠人民治理国家的思想。        D.怎样管理好人民的思想。
5.用自己的话简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才的可靠办法是:□□□□□□□□□□□; □□□□□□□□□□□□□□。
7.本文作者的观点应是(    )
A.批判倚重伯乐选才的错误作法。
B.揭露“人治思想”对选才造成的危害。
C.批评人才消极待选、渴望恩赐的错误态度。
D.指出倚重伯乐选才的弊病,强调要有选才的好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化和读书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变异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         a      。”荀子《劝学》的首句曰:“     b   。”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倒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    c         ,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搏取无取的知识,而提出顺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书本之中,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盖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反科举切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谚有云:“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1.本文第2、4段都提到了《论语》,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出第3小节a、b、c空格处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第⑥段横线上空缺的文字选择适当的一项(   )。
A.未尝不可却又必须恰如其分           B.是并非很恰当和很必要的
C.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D.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针对性的
4.根据作者的思路,对本文层次的划分较合适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就第4段划线句“中国文化在田野”这一说法,回答问题:
(1)这一说法针对何种观点?(不得超过8字)
(2)作者引用此说表明怎样的主张?(不得超过12字)
(3)加点字“这个角度”指什么?(不得超过12字)
6.对于本文作者阐述的“读书和文化”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读书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渠道。
B.读书等同于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读书史。
C.衡量一个有没有文化要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
D.文化靠读书获得,又不限于读书,要结合实践。
E.读书只是获得文化的一个渠道,而实践才是获得文化的主要渠道。
F.今天强调读书也是文化,未尝不可但必须恰如其分。
7.本文作者对读书与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24个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落到一事无成,在历史上是□□□□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_________被录取,学习__________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____________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不密闭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划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炮和灯丝,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七十九时,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a)
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铁鞋,搏击恶水,勤奋工作了大半生。(b)清代以画竹有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A.冗繁削尽□清廋
B.四十年年来画竹枝
C.画到生时是熟时
D.昼认错挥写夜间思
⑥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c)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百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 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d)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笑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 ,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第2小节中填入方格最恰当的短语应为___________项。
A.司空见惯     B.比比皆是          C.多如牛毛         D.屡见不鲜
2.对第2小节概括得最为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阐述学习也是实践的道理。         B.论述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在于努力。
C.阐述勤奋学习使人变得有才能的道理。   D.阐述“天才”、“神童”失败的缘由。
3.依次填入第3小节横线的虚词最恰当的应是__________项。
A.终 也 以后    B.才 也 后来    C.始  又  然后    D.就  又  后来
4.第3小节中画线句“相当于延长了生命”的正确含义是:____________。
A.多工作,少睡眠,有利于健康长寿。
B.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所干的活就比别人多。
C.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作出的贡献就多,积累起来就等于延长了寿命。
D.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就可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
5.从结构上看,第4小节画线句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作用。
6.对第4小节提到的巴尔扎克的国籍、作品以及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正确的一项是__。
A.法国《项链》路瓦栽夫人                 B.法国《守财奴》葛朗台
C.美国《守财奴》 苏比                    D.俄国《变色龙》奥楚米洛夫
7.第5小节A句诗中最恰当的词应为______________。
A.更     B.剩       C.留        D.见
这首七言绝句的句序已打乱,排列正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a)(b)(c)(d)四处最恰当应放在______________处。
9.本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放关键是“开”
1.开放,是热门话题,这里单说一个“开”字。
2.首先,要把眼睛睁开。盲人摸象,曰如柱,如扇。夜郎自大的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唯我独尊,亦在于闭塞眼睛,不去看世界的变化,以至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大骂火车、铁路乃“至拙愚之器”。如此,我们在固步自封而不思进取的心安理得中落伍,自己发明了火药,末了支敌不过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今,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中国正处在关键时刻。不睁眼看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不睛眼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仅仅盯着锅里有煮的,身上有穿的,怎么会有开放的紧迫感?
3.其次,思想要放开。纳百川友成江河,积小丘以成五岳。我们是唯物论者,不能因为青霉素是西方发明的,患了炎症而忌用。相反,倒是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马克思的哲学,就“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东西。列宁在七十多年前就指出:“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加普鲁士的铁路秩序加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加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等于社会主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本主义的某些管理经营方式确有可取之处,社会主义要发展生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就要在发挥自身优越性的同时,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这一亦如青霉素一样,没有政治性。
4.明乎此,就敢于把步子迈开了。敢想敢做。眼下,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是因为旧观念时隐时现,时起时伏,在战战兢兢地问姓“资”还是姓“社”的疑惑中,时间过去了,人家前进了。而深圳一往无前,迈开步子不停地走,就创造了今天一天创汇顶过去年一年的奇迹。
5.由此看,眼睛睁开是基础,思想放开是关键,步子迈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目的。
6. 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少不掉一个“开”字。
1.第3自然段讲到“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我们课内学过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的文章______________也提出要拿来,他提出“拿来”的原则即是___________。
2.划分第2小节划线句的层次,第一层的最后一个词是__________,关系为______关系。
3.第2自然段中“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的原因是□□□□、□□□□、□□□□。(用语段中的成语回答)
4.第3自然段中画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___项。
A.  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 经营方式 管理方式
B.  物质生活 文化生活 经营方式 管理方式
C.  物质生活 文化生活 管理方式 经营方式
D.  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 管理方式 经营方式
5.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为____________项。
A.对比论证法 例证法                  B.例证法 比喻论证法
C.例证法 引证法                      D.引证法 比喻论证法
6.作者在论述时讲了两点: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这两点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照作者的观点,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模 仿 与 创 新
1.模仿与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离不开模仿与创新。我们都知道,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以模仿为基础的,没有模仿,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果我们的前人不去模仿鸟儿的飞翔,那我们就看不到飞机翱翔于天空;如果我们未能模仿蝙蝠发现超声波反射出障碍物的特性制造出雷达,那或许全世界早已被踏在了德要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如果达·芬奇没有坚持画下如此多的“蛋”,那我们就无法欣赏到蒙娜莉莎那迷的的笑容;如果……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模仿是一切的基础。
2.固然,模仿对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仅仅靠模仿而不创新,人类社会只能原地踏步,决不能向前发展,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从古至今,人类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能从模仿中获得一些信息和启示,然后把它们转化为人们所需的发明创造,如果只有模仿,不创新,那么模仿的意义又何在?这正如小孩学走路一样,初学者总要借助椅子、墙壁等作为扶手,但借助这些“扶手”的目的不是为了依靠它们一辈子,而是为了将来能丢开它们独立行走。同样,中国历伐书法家之所以要临摹前朝大书法家的真迹,就是为了能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完美的字体,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的前人去模仿鸟儿的飞翔,不也是为了能创造出翱翔于天空的飞行器吗?因此,创新是模仿的最终目标。
3.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创机关报促使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子工业革命的进程;电灯的发明,使全世界变得一片光明,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由此推进了一大步;电话的研制成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辟了通讯技术的新纪元……到了今天,各项高科技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21世纪。这些都说明:只有创机关报,才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4.同样,我们学习亦是如此,我们要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争取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不然的话,我们永远只能跟在书本、老师后面亦步亦趋,又怎能担负起跨世纪的重任呢?
5.因此,我们中学生在模仿、借鉴、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同时,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前人,为新世纪的人类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第1节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往往”在句中起___________作用,简述它在句中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节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
3.第2节中加点词“它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5.给文章1~5节分层正确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项。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6.作者在议论创新时是从□□和□□两方在进行论述的,最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
7.就本文结构来说本文属____________。
A.对照式    B.层进式       C.总分式       D.并列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  择  友
1.俗话说:“朋友如手足,知音胜兄弟。”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纵有“红荷出污泥,一尘不染”
者,而青年人阅历尚浅,思想单纯,要求慎择友,并非无足轻重。
2.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3.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陈毅同志有“难得是诤友”的句句,就是对“畏友”的赞许。琳蘅·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日烦躁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于是狮子就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与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4.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日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是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所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5.所谓“昵友”,就是那些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昵友”除了他们自己欢心得意、乐于口腹外,对人类和国家毫无益处。亲昵的面孔,最容易掩藏祸心;郁烈的醇酒,最容易使人陶醉。社会上的流氓盗窃集团多是以“昵友”的面孔拉人下水的。“昵友”不“昵”,是可信的真谛。
6.所谓“贼友”就是那些利害倾轧、两面三刀的人。当你一帆风顺时,他以朋友的面孔出现,阿庚奉承,亲热异常;当你有个三灾六难时,他又会为了自己的得失,出卖灵魂,落井下石。与这种人交朋友,正如纸娃子玩火,不难自焚!
7.马克思在赞扬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说:“人类的兄弟情谊在他们的中心  a 词句,  b 真实。  c 人类的高贵从那被劳动锻炼得刚强的形象中向我们发出光辉来。”这“真实”二字,对交友来说,是极有分量的。俗话说:“浇树要浇根,交友要交心。”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怎么会找到知己的朋友呢?我们所提倡的这种“交心”,就是一颗纯纯净净的同志之心。
8.交朋友首先要注重于政治上的考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有的人交了朋友,后来关系又破裂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同其他事物一样,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朋友之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友谊,在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虚伪的友情,在斗争中将会以断交而告终。在前进的征途上,当同路的伴侣倒行逆施而又可救药时,一刀两断、各奔前程是很自然的事情。卢格是马克思的朋友,但当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大肆攻击和诬蔑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时,马克思便毅然地同这位曾一度“志同道合”的朋友彻底决裂了。在马克思看来,政治上的敌对与个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可并存的。
9.交朋友不是为了满足私欲,不是搞交易。有的青年人把交朋友当成谋求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比如,有的人在开学就业、入党入团或者购置什么缺货时,自鸣得意地说什么:“没问题,我有知心朋友,好办……”如若目的达不到,私欲落空,就转而牢骚满腹,甚至骂出声来:“真他妈的不够朋友!”这种友谊价值究竟如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可见,私欲是侵蚀纯真友谊的蛀虫。
1.要慎择友,交诤友。真正的友谊,其力量是无穷的!·
1.  仔细阅读文章,联系内容,解释第2段的加点字:
规——                 ;    托——
饴——                 ;    攘——
2.  在第7段空格处分别填上三个虚词: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3.  第7段中“这种交心”批的是□□。
4.  分别概括文中所提到的四类朋友:
a.畏友是□□□□□□□□□□□□□□□□□□□□的朋友。
b.密友是□□□□□□□□□□□□□□□□□□□□□的朋友。
c.昵友是□□□□□□□□□□□□□□□的朋友。
d.贼友是□□□□□□□□的朋友。
5.  本文正确的分层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在序号中间划“/”)
6.  第五段中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常在河边走,必然要湿鞋吗?
1.说到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有人便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认为有的干部大权在握,有人求办事,有人望提拔,送钱送物不可避免,时间长了,贪污受贿在所难免。真是这样吗?看来,对那些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能正确认识的人,很有进一言的必要。
2.纵观古今中外,历代百朝,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河边“湿鞋”者的确有之,但不“湿鞋”者更多如繁星。古代有铁面无私、肝胆照人的包青天;有大权在握、两袖清风的诸葛亮。现代的有日理万机、大公无私的周总理等等。他们哪一个不是大权在握却不尘不染,他们之中有谁“湿了鞋”呢?
3.妇孺皆知的诸葛亮  a 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b 临终遗言只示一棺、一窟(仅容棺),而不要一件葬品。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临终遗嘱,把骨灰撒向江河大地,更是令人敬仰。正是由这些“常在河边走,却能不湿鞋”的人主宰着历代百朝的沉浮,才使得我们民族不断繁荣昌盛。
4.持“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的观点的人,如果是当事者,则是为自己的错误推卸责任;如果是旁观者,则是以偏概全,主次颠倒:“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5.现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以江泽民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掌舵,清浊水、除腐朽已大见成效,大得人心。因此,该在持悲观论调的人背上猛击一掌,使之醒悟,而那些“湿鞋者”则应看清形势,悬崖勒马,否则,等被污水吞没,后悔亦晚矣。
1.文章以问题作题目,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段又引用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看法。
2.给第3段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引号的作用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请各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但所选的论据却有欠妥当。对照前文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缺少了一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据。请同学试着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3段着重分析了诸葛亮和周总理的事例,提出了□□□□□□□□□□□□□□□□□□□□□□□□□□□□□□□□□□□□□□□□的看法(不得超出格子)
6.此文是作者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提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论证方式看,此文应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思想建设,对人才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②  文化与文明息息相关。________先于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胆;文明孕育于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正如思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步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③  文化确实像泰勒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如果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④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文化,就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伦理道德、理论观念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物质文化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文明大厦夯实根基。
⑤  精神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起着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艺术等精神文化,用以克服愚昧、粗野、丑恶等不文明现象,用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⑥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育、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经流落后走向繁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⑦这三种文化要素是一个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1. 选择恰当词语,填入第2自然段空格处,下列最为恰当的一项应为(  )
A.文化  文明  文明  文化       B.文明  文化  文化  文明
C.文明  文化  文明  文化       D.文化  文明  文化  文明
第2自然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为了证明
2. 从语段中看,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应为□□□□□□,□□□□□□。
3. 文化是由□□□□、□□□□、□□□□所构成的,它们三者的作用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三者的关系应是□□□□,□□□□,□□□□。
4. 下列选项给文章分层,最合理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__。
A.1/23/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5. 本文阐述的主要是____________项问题。
A.文类文明     B.人类文化     C.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何谓“人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孩提时,随父母去看《白毛女》,看到“杨白劳之死”一场,哭得十分伤心,逼得父母不得不早早退场,这是__________之心;看电影或读小说,见到恶人做坏事,愤恨难平,这是_________之心;走在路上,看见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许多人为之驻足片刻,这是__________流露;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企盼着关怀,这是_________之需……凡此种种,均是人之常情。(a)
2.  欲话说“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所以,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有点人情味。
3.即使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也会有一瞬间爱意的表露;即使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也会有徘徊摇摆于自己与他人利益之间的时刻。这便是人,活生生的人。一个雷锋,首先是个充满人情味和善心的好人,然后才是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在雨夜里,热情地扩送素昧平生的老人与孩子回家,并不因为先考虑到发扬共产主义道德,否则的话,待他想得明白,做好事的机会早已错过了,他的举动完全自发于他那真诚而热忱的心灵。
4.(b)
5.为政者需要人情味。以往某些领导往往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在中国曾经发生了一场盲目的崇拜,就像崇拜神一样。然而,人终究不是神。当人们看见邓小平同志抱着自己的孙子的照片——笑容可掬,就像一个普通的爷爷对一个普通的孙子那样——无不大乇大悟:原来他也是平凡的人,有平凡人的感情与生活。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一位泱泱大国的领袖与平民百姓的感情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融合了。(c)
6.澳大利亚的首脑霍克,政坛上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生活中却为其爱女吸毒一事大伤脑筋,一次在电视采访中竟为此流下了无奈的眼泪,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嘲笑他,相反却更加敬仰他了,因为人们知道了他不仅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更是一位慈父。
7.日常生活中更需要人情味。岁末知道辞旧迎新,为朋友送去自制 的小礼品或卡片,或是收到来自朋友人的贺卡,怀着各自的一份诚意,说一声“恭贺新禧”,心中充溢的是阵阵人情的暖意。
8.(d)世人总是说人与人之间都仿佛有些冷漠。然而我却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尽可能顾全一下别人的利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一份爱人之心,寒冰会为春风所替代爱师长与父母,并不单因他们是长辈,而是因为他们比我们经历过更多的世事,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给我们以爱,指点提携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难道我们不该顺报以加倍的尊敬吗?爱朋友,绝不是出于相互利用的目的,而是从友谊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启示。
9.工作中又何尝不需要一些人情味呢?评价一名医师的好坏,其标准有两个:医德与医术。而人们又往往将“医德”置于首位。一个对病家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人,即便对病人一视同仁,也不受病家欢迎。而受病家欢迎的医生应对病家无微不至的关怀,说到底,例是要有人情味,急病家所急,想病家所想。做医生是如此,作为服务员,乃至工厂中的厂长、经理、保全工、炊事员又何尝不是如此?
10.让我们做一个爱心盈怀的人吧,爱师长、爱父母、爱朋友乃至陌生人,在爱的同时获得满足。
11.让我们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吧。它是人承关系的润滑剂,是人心的纽带,它会使社会充满着和谐与快乐。
1.第一段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应为_________项。
A.爱心  愤怒  同情  柔情           B.同情  义愤  爱心  柔情
C.柔情  义愤  同情  爱心           D.爱心  义愤  柔情  同情
2.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理由论证中心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依次是:A. □□□□□□□□;B. □□□□□□□□□□□;C. □□□□□□□□□。
3.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_法。请分别各举一例,简单概述并阐述它们的表达作用:
4.语段中本有这样一句话:“这就是人情,而世界需要更多的这样的人情味。”仔细阅读语段,判断应放入(a)(b)(c)(d)处的哪一处?
5.本文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6.请试着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何等的惬意畅快。但眼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窄单一,整日倘徉徬徨于家长、老师选择的“辅导读物”之中,尽是一群“死在言下”的畸形儿,这是何等的遗憾可惜。
2. 我认为,当代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3.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和“业余钻研”。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中。愈“用功”,效果愈不显著;愈“钻研”,脑袋愈糊涂……愚味的学兄学妹们啊,脱离了课外阅读 和广泛的“业余”学习,再刻苦的努力也只是徒劳地构建“空中楼阁”。试问,不懂诗词格律,怎能真正理解古诗文?不了解牛顿、爱因斯坦,怎会有兴趣搞数、理化?没看过史诗般壮丽的华章,怎会笔头弄云、落笔千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实也正是这样。有些成绩斐然的同龄人便深知这一点。①他们之所以进步显著,又显得步履轻松,毫不“艰苦”,②正是由于他们早已踏入了以“读”“带”“学”的正轨,③既重视课内学习,更不放弃课外“开拓”,④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迈入了一个越读越好的良性循环之中。我想,一个学生只有重视课外阅读才是他的明智之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泛的课外知识才是我们求学增智过程中披荆斩棘、无坚不摧的“利器”。
4.  至于当前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对于漫画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迷恋,如果仅是以此作暂时的娱乐消遣,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沉迷其中、不思自拔的话,便是大谬而又特错了,巩怕真要“长此以往,愚而又愚了”。试问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物能当作长久的“精神粮食”吗?它们又能给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呢?恐怕只会多一点意气用事的莽撞、睚眦必报的狭隘、纵欲无度的奢侈吧!我坚信,只有那些经过无情时光涤漉筛选才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方能启人智慧,明人心扉,这是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证明的事实。
5.  生活告诉我: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拨萃的时代骄子!我仿佛感到一阵时代的风掠过耳畔,她留下一句嘱托:好自为之啊!我在此也想劝告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辩吧!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
1.   第1段加点词“畸形儿”指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2.   第3段中的“忆乙己”是_______的作品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林黛玉是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
3.  第3段中画线句是一句多重句,第一层应划在____________句和____________句之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   第4段中画线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应是____________项。

A.粗制滥造媚俗哗众 B.情调低下媚俗哗众
C.哗众取宠大同小异 D.粗制滥造大同小异

5.   本文第3段除运用比喻论证之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__,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   文章为何在第4段要花一定的篇幅写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课外阅读?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叩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作者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简要回答。(6分)
(1)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分)
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6分)

来源:现代文阅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

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

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

3.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