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小说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试加以分析。
小说中的“清风娃”是一个清官,文中有几次伏笔暗示,试找出并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试分析小说题目的作用。
有人认为本文的的主人公是基德老汉,有人认为是清风娃。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租车行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有些事情不好解决,是因为太复杂,找不到好的办法;有些事情不好解决,办法倒是很简单,但是有人挡着不让改。高等数学属于前者,而出租车行业的问题,属于后者。
服务质量差,需求缺口大,一个落后的行业,碰到了这个时代最聪明最强悍的一群人——来自互联网的创业者——他们迅速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并坚定不移付诸实施。冲击旧体制自然要发生冲突,打车软件从出生就遭到各式各样的遏制,而现在,这场战役已经发展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距离上一轮封杀才半年多,打车软件就发起了新的冲锋,这便是最近广受关注的“专车”服务。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去开出租,垄断的出租车公司也就不复存在。“专车”所做的,其实是把出租车行业恢复成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寻常行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而且,“专车”还用事实告诉我们,原来的出租车管制理由已经完全过时。如果说是为了安全,打车软件能够实时全程跟踪,乘客司机的信息均有存档;如果说是为了服务质量,司机以往的服务记录通过打车软件一目了然,且出自乘客评分;如果说是为了合理调度,这更是打车软件最大的长处……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所说:“打车软件的出现,颠覆了出租车公司存在的一切理论基础,成为一种比公司运营更加合理、高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制度。”
因此,这是一次釜底抽薪式的进攻:强大的商业力量,直指牌照垄断的核心,同时让出租车管制的理由不复存在。既得利益集团当然不会束手就缚,他们使出的仍然是借助政策管制和施加维稳压力这两招:到现在,已经多个城市宣布“专车”非法,并有个别城市曝出出租车罢运事件。所以说现在是关键性的时刻:这一步迈过去了,出租车行业的痼疾就此解决;没迈过去,那就还得回到从前。
做一个简单的力量对比:一边是出租车公司,再加上地方交通部门和出租车司机;一边是打车软件公司和广大消费者(包括代表消费者的媒体)。单纯从力量对比看,无论财力、人数还是舆论,都是后者占绝对优势。而真正抵制“专车”的,主要是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司机来说,长远看,这其实是一个利好消息,牌照贬值必然带来份子钱的下降。对于地方交通部门来说,主要担心的其实是维稳压力,同样,长远看,一个行业只有变得更健康才能消弭不稳定因素。
分析到这里,结论已经呼之欲出:必须终结出租车公司的暴利,取消现有的出租车牌照垄断制度;而要推动改革,靠地方政府或单个部门是做不到的,必须依靠更高层的整体谋划。
日前交通部表示,承认“专车”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除了合法合规的租赁车辆,“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一方面,这具有正面意义,意味着“专车”可以以某种形式活下去,另一方面,又埋下了隐忧,租赁牌照稀缺可能导致新一轮的资源垄断——正如新华社文章所说:“‘正名’的同时却未回应出租车垄断经营权改革的核心问题。”你可以把这视为一种智慧,也可以把这视为改革的不彻底。
这场新与旧的战争还将持续下去。
(选自《Vsta看天下》2015年第2期,有删改)
下列有关“专车”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专车”所做的,其实是把出租车行业恢复成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寻常行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
B.“专车”用事实告诉我们,原来的出租车管制理由已经完全过时。 |
C.既得利益集团使出的仍然是借助政策管制和施加维稳压力两招,已经多个城市宣布“专车”非法,并有个别城市曝出出租车罢运事件。 |
D.真正抵制“专车”的,主要是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司机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利好消息,必然很快带来份子钱的下降。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差,需求缺口大,问题不好解决,是因为太复杂,找不到好的办法。 |
B.冲击旧体制自然要发生冲突,打车软件从出生就遭到各式各样的遏制,现在这场战役已经发展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
C.打车软件能够实时全程跟踪,乘客司机的信息均有存档;司机以往的服务记录通过打车软件一目了然,且出自乘客评分。 |
D.打车软件的出现,颠覆了出租车公司存在的理论基础,成为一种比公司运营更加合理、高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制度。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车软件发起的新冲锋是一次釜底抽薪式的进攻:强大的商业力量,直指牌照垄断的核心,同时让出租车管制的理由不复存在。 |
B.对于地方交通部门来说,主要担心的是维稳压力,长远看,一个行业只有变得更健康才能消弭不稳定因素。 |
C.必须终结出租车公司的暴利,取消现有的出租车牌照垄断制度;而要推动改革,只能依靠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
D.租赁牌照稀缺可能导致新一轮的资源垄断——正如新华社文章所说:“‘正名’的同时却未回应出租车垄断经营权改革的核心问题。” |
【改编】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战后几十年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的。 |
B.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
C.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公安机关也会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利用互联网编造或传播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
D.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已进入一个“偏见盛行的时代”,“思想的正见”“思想的共同体”土崩瓦解。偏见,就是按自己的偏好来观察,判断和选择。宇宙广阔无垠 ,社会错综复杂,资讯扑天盖地,偏见就是我们看世界的取景框,是我们行动力的策原地。小孩子擢发难数的那些见解都是偏见,所以他们的言论常让我们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我们也常因自己心中竞然有那么多的“偏见”而惶恐、赧然。我们想要少发表“偏见”,但多如蚁群的“偏见”还是在我们的心里蠢蠢欲动。
银河系是在宇宙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太阳系是在银河系的边陲,而地球也并不位于太阳系的中心。知识具有暧昧难明的特性,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应该了解其繁文缛节。所有理论都是暂时或片面的,是有待于被修改或被超越的。以往有太多科学理论的结果都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个过程仍将 ① 下去,永无止境。
偏见有助于我们抱着谦卑、尊重和同情的心理去 ② 别人的意见, ③ 它是与我们的认识相左的, ④ 会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没有谁能够陇断真理。正是你的“偏见”的集合构成了你有别于任何其他人的思想体系, ⑤ ,我们应该不惧偏见,但又不能拘泥于偏见,要以批判性思维和怀疑精神来认识和纠正偏见。
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暧昧(ài)取景框边陲(chuí)土崩瓦解 |
B.暂时(zhàn)不起眼拘泥(nì)扑天盖地 |
C.赧然(nǎi)行动力竞然错综复杂(zōng) |
D.谦卑(bēi)策原地陇断广阔无垠 (yín) |
在文中①—⑤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继续倾听既然……那么因此 |
B.延续聆听既然……那么因为 |
C.延续倾听即使……也因此 |
D.继续聆听即使……也因为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发难数 | B.忍俊不禁 | C.蠢蠢欲动 | D.繁文缛节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希章: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
这几年,拄着双拐的乡村教师刘希章感觉日子越来越好了;他的学生觉得,刘老师上课时嗓门越来越大了。
刘希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小学的代课教师。1962年出生,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然而,无情的现实并没有吓倒这个农民的儿子,刘希章对知识的追求丝毫没有因为身体的缺憾而退却。
和正常人一样,刘希章7岁就进学校读书。刚开始时,刘希章爬着去上学;稍大一点,家里人做了一副拐杖,他就拄着双拐去学校。凭着坚强的毅力,这个站不起来的山里娃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初中。当时,村里能读完初中的同龄人寥寥无几。
1980年,位于刘希章所在村子的丹阳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学校,孩子们面临失学。刘希章自告奋勇,当起这所村小的老师。从此,他走上了32年的乡村教师之路。
刚来到丹阳小学时,学校就几间破校舍,一到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刘希章带领全校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周时间将校舍翻新、加固,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艰苦,上课并没有教辅材料。为了上好课,刘希章反复熟悉课程内容,上课前,他闭着眼睛就能回忆起上课内容。刘希章知道,上课时与孩子们互动气氛会更好,为克服自己行动不便,他常常训练自己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尽可能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多年教学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感动着刘希章。他还清楚地记得,一个下大雪的清晨,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依稀看到,几个学生正排着队,从学校的方向向他走来,他看不出学生们是在干什么,走近才知道,学生是在用双脚为他踏出一条路来。
“这就是做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吧!”说起这些,这个50岁的男人眼里浸满了泪水。
32年来,刘希章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们现在大多已成才,遍布各行各业。他们都没有忘记刘老师当年特殊的爱,逢年过节,总会有学生来到刘希章的家里,握着他的手,聊起过往的回忆。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操心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护着,”在村子里,村民这样评价刘希章。从教32年来,刘希章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还多次受到自治区、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最让刘希章高兴的事,就是他成为了一名国家正式教师。2007年8月,了解到刘希章的实际情况后,当地政府破例把刘希章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多年的梦想实现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任代课教师20多年来,刘希章一直梦想着能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如今,刘希章的梦想成真了,工资也增加了,再也不用为一家4口人的生计发愁了。
“我的生活好了,我们的学校、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聊起这些年来丹阳小学的变化,刘希章显得更有精神。几年间,丹阳小学从原来的3个年级增加到现在6个年级,老师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教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双鬓白发日渐增多,教过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刘希章的人生信念始终没变。他说:“教育是我衷爱的事业,也是我唯一能够回报社会的平台,只要学校还需要我,我将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
本文的题目是“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从全文看,刘希章有哪些“幸福”?
文章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刘希章“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的人生追求?
思考,文章结尾引用传主刘希章的话有什么作用?
刘希章的人生令人钦佩,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说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危急时刻人的智慧有多重要
钟布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空难来袭的危急时刻,人的智慧和应急反应有多重要?
有专家认为,这次亚航空难可能是飞机遭遇了雷暴云团。雷暴云团制造的冰冻环境可以导致飞机发动机骤然失速。这一猜测如果属实,亚航8501航班很可能遭遇了导致2009年法国航空447航班坠机的类似天气。当年法航447航班因为冰块堵塞了飞机的空速管,导致自动驾驶系统无法测算飞行速度。计算机系统随后自动将飞机从自动驾驶模式转为手动驾驶模式,但飞行员没有及时发现飞行模式已经转换,导致飞机失速坠落,机上228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遇难。
走进现代大型喷气式客机可以发现,驾驶舱设计有明显的“去人化”趋势。在绝大多数时候,计算机系统控制的自动驾机程序能够很好地帮助飞行员驾驶现代化的商业飞机,设计精密的自动飞行系统可以防止飞行员的很多人为差错。久而久之,飞行员的传统驾机技能,例如需要大脑反应灵敏与手足协调等,不断退化。更可怕的是,少数飞行员不假思索地认为自动驾驶是一种飞行常态。
有了这样的心态,哪怕是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故,例如自动飞行系统失灵、飞机某些设备出现故障或突然失去控制等,飞行员能否依靠自己的智慧、本能和经验排除故障,安全驾驶飞机就成为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型飞机广泛引入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驾驶舱设计,基本消除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机械故障,极大地提高了航空业的安全性。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多起空难的常见原因是飞机突然“失去控制”。这类空难暴露了一个严重问题:不少飞行员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不足,也缺乏这类培训,因此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驾驶舱一旦出现异常时,飞行员往往没有足够的应急、应变能力来应对。
如果飞行员没有接受过这类模拟训练,会有什么样的后果?2009年的法航空难后,空中客车公司曾做过一次飞行试验,观察4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飞机自动巡航状态下突然失速后的应急反应,结果发现,他们的自主反应都出现了错误。
获悉亚航8501航班失事后,今年已63岁的飞行员苏伦伯格说,尽管早先的飞行课程中都有过失速训练,但今天很少有飞行员经历过飞机失速的情况,也就是说飞行员几乎没有失速经验可以借鉴。
为此,在充分利用自动驾驶的同时,飞行员绝不能轻视一些手动技能的培训,以应对自动飞行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完全不用手动而依赖自动飞行程序驾驶飞机,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面对危急时刻,人的智慧常常是战胜险境的决定性因素,而要充分发挥这一决定性因素,平时的培训就变得格外重要。
(《读者》2015年第6期,有删改)
下列有关“去人化”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走进现代大型喷气式客机可以发现,驾驶舱设计有明显的“去人化”趋势。 |
B.在绝大多数时候,计算机系统控制的自动驾机程序能够很好地帮助飞行员驾驶现代化的商业飞机, |
C.设计精密的自动飞行系统可以防止飞行员的很多人为差错,但会使飞行员需要大脑反应灵敏与手足协调的技能不断退化。 |
D.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型飞机广泛引入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驾驶舱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航空业的安全性。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亚航空难是因为飞机遭遇了雷暴云团,亚航8501航班很遭遇了导致2009年法国航空447航班坠机的类似天气。 |
B.当年法航447航班计算机系统自动将飞机从自动驾驶模式转为手动驾驶模式,但飞行员没有及时发现飞行模式已经转换,导致飞机失速坠落。 |
C.少数飞行员不假思索地认为自动驾驶是一种飞行常态,这样一来,哪怕是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故,飞行员能否依靠自己的智慧安全驾驶飞机就成为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
D.不少飞行员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不足,也缺乏这类培训,因此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驾驶舱一旦出现异常时,飞行员往往没有足够的应急、应变能力来应对。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中客车公司曾做过一次飞行试验,观察4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飞机自动巡航状态下突然失速后的应急反应,结果,他们的自主反应都出现了错误。 |
B.尽管早先的飞行课程中都有过失速训练,但今天没有飞行员经历过飞机失速的情况,也就是说飞行员没有失速经验可以借鉴。 |
C.在充分利用自动驾驶的同时,飞行员绝不能轻视一些手动技能的培训,以应对自动飞行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 |
D.面对危急时刻,人的智慧常常是战胜险境的决定性因素,而要充分发挥这一决定性因素,平时的培训就变得格外重要。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的媒体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已如房价般难以 ① 。但国内媒体与大众对诺贝尔奖高涨的热情似乎仅限于文学领域,对其他的奖项,如医学、化学、物理学之类,却无人问津。纵有关注,也囿于对诺奖得主生活的揭秘,而非学术的研究。这种情形好像也是国际惯例,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布会上,记者提问环节就非常冷清。到场的记者们不知道“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是怎么回事,当然问不出问题。
同一个诺奖,顾此失彼到这个程度,究其原因,虽不能说是曲高和寡,至少“不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不懂科学,这是现实。在国庆黄金周里,故宫挤进那么多人,可是我们却没有看到自然博物馆里人满为患的消息。让学术一直这样寂寞下去,肯定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 ② 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对科学不甚了解,也缺乏关心,就更加不幸。
其实细想一下:我们真的懂文学吗?如果懂了,为什么《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甚至《水浒传》都成了今天很多人不忍卒读的书?为什么鲁迅作品在教科书里的地位总像危房一样 ③ ,还不停地被划上“拆”字?为什么那么多文学和影视垃圾作品不断地被出版和播映?为什么我们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还时时走在概念化、模式化的路上?说到底,远离科学显露了我们的冷淡,蜂涌文学又降低了文学的地位。不论科学还是文学,唯有孜孜以求,或可寻得门径,偷机取巧、跟风暴炒、装腔做势,只能离“懂”字越来越远。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ú)蜂涌 揭秘 曲高和寡(qǔ) |
B.囿于(yòu)寂寞调控孜孜以求(zī) |
C.显露(lòu)惯例细胞(bāo)装腔做势 |
D.领域(yù)暴炒高涨(zhǎng)偷机取巧 |
在文中①—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遏止尽管摇摇欲坠 |
B.遏制尽管风雨飘摇 |
C.遏止如果风雨飘摇 |
D.遏制如果摇摇欲坠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问津 | B.顾此失彼 | C.人满为患 | D.不忍卒读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辛亥年的枪声(节选)
南帆
①现代知识分子很少有这种颐指气使的性格。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痛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他很难与哪一个人成为刎颈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临风而立。“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孤独的确是鲁迅的精神写照。美国回来的胡适当然有些绅士风度,温和,大度,自由主义式的宽容,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与陈独秀共同提倡白话文的时候流露出些许霸气,后来就是一个好好先生,闲暇时吟一些“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之类的小诗。徐志摩呢?“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个浪漫多情的诗人骨头轻了一些。当然,还有“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那是一个沸腾的郭沫若,尽管他的激情有余而刚烈不足。一身中山装的林觉民手执步枪,腰别炸弹地闯入广州总督衙门的时候,人们联想到的多半是江湖上的大侠。
②林觉民在福州结交的许多同盟会员都喜欢行侠尚武,这一批知识分子不是书斋里的人物。驳康有为,斥梁启超,林觉民与这一批知识分子崇尚行动,不仅用笔,而且用枪。如今,许多历史著作提到陈独秀、胡适或者鲁迅、周作人的启蒙思想,另一些风格迥异的知识分子群落往往被忽略了。
③侠肝义胆的一个标志就是随时可以赴死。真正的大侠只能独往独来;缠缠绵绵只能消磨意志。英雄手中的长剑,一方面是格杀敌手,另一方面是挥断自己的情丝。儿女情长是柳永、梁山伯或者贾宝玉们的故事,与行走在刀尖上的革命者离得很远。
④然而,没有想到,福州乡亲林觉民同时还是一个情种。他不仅一身侠骨,而且还有一副柔肠。“意映卿卿如晤”,他要离开自己至爱的女人赴死,他希望陈意映明白他的心意,不要怨他心狠,不要悲伤过度;即使成为一个鬼魂,他也会依依相伴,阴阳相通。天下为公,坦坦荡荡;两情相悦,寸心自知。
⑤福州的林觉民纪念馆即是他出生的原址。这座大宅院曾住着林觉民父辈的七房族人。当时,生活在大家族中的年轻一辈压抑,无助,未老先衰。如果套上一个不称心的婚姻,他们的下半辈子再也产生不了任何激情。上一代人的嘤嘤悲泣始终缭绕在林觉民的耳边。也是父母之命,也是媒妁之言,但是,老天爷却让他遇到了情投意合的陈意映。
⑥但是,林觉民就要岛开这座大宅院,远赴疆场。死何足惧,真正割舍不下的是陈意映。可是,没有一个至爱的女人,林觉民的内心一定轻松许多;可是,没有一个至爱的女人,生活还值得喷出一腔的鲜血吗?“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就是在这一刻,历史无情地撕裂了这个男子。
⑦广州起义时,林觉民的岳父陈元凯正在广州为官。得到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他急如星火地遣人送信。赶在官府的追杀令抵达福州之前,林家火速迁走。一个月后,陈意映早产;五个多月之后,武昌起义;又过了一个月,福州起义,福建革命政府宣告成立。革命的成功将归于众人共享,丧夫之痛却是由陈意映独吞。两年之后,这个女人还是被绵长不尽的思念噬穿、蛀空,抑郁而亡。
⑧武昌起义成功之后的半年,孙中山先生返回广州时途经福州,特地排出时间会见黄花岗烈士家属。至于陈意映是否参加,史料之中已经查不到记载。这个女人的踪迹此时已经淡出历史著作。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之中。
(选自《辛亥年的抢声》有删改)
作者为什么先写了鲁迅、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人?试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就是在这一刻,历史无情地撕裂了这个男子。
试分析林觉民的形象特点。
为什么作者说“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 之中”?你如何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陆铭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买更贵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够高,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选什么样的生活,由自己决定。
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那么,有没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减少了?比如说,人们可以在家办公,通过远程通信方式与同事和客户打交道。但实际情况是,线下和线上的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的。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见过面的朋友,刚开始会与一个人通过微信交流,接下来就是面对面的讨论更有效率。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减少在家里看电视和碟片的时间。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更少在家里和朋友在网上聊天。
一位加拿大的学者善意地提醒我们,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而不是缩小。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公共政策吧。人们往往看不到,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只能是在短期内作为应急措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特大城市的人口负增长。更不应该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来增加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地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而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回报的投资。
陶渊明曾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现代人不妨做这样的解读,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心远”即可,而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选自《读者》2015年第4期,有删节)
下列有关“大城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 |
B.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 |
C.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就会减少。 |
D.“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大城市,人们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比如,可以接近工作地居住,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 |
B.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等等。 |
C.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 |
D.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 |
B.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作为应急措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城市的人口负增长。 |
C.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 |
D.现代人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吃的法则里, ① 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人们相信,水能 ② 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在云南姚贵文和王翠华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吉光片羽般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塑到蒙古人开僵拓土的年代。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 生辉了。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键。酱料粘稠 、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 ③ ,互相制约。“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束缚(sù)矫键硕大(shuò)繁荣富庶(shù) |
B.追塑(sù)粘稠发酵(xiào)熠熠 生辉(yì) |
C.褪去(tuō)默契露天(lù)开僵拓土(tuò) |
D.供养(gōng)奢侈主角(jué)叹为观止 |
在文中①—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风味养育此起彼伏 |
B.风味滋养此消彼长 |
C.口味滋养此起彼伏 |
D.口味养育此消彼长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言喻 | B.吉光片羽 | C.得心应手 | D.独树一帜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旧 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文章的题目是“旧燕”, 为什么却用一整段详写屋舍格局?试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作者对两个时期的燕巢做了细致的描写(文中画线句子),试分析,两处燕巢各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的结尾很有特点,试分析其妙处。
有人认为“燕”无所谓“新”与“旧”,所以,应将题目的中的“旧”字去掉,你怎么看?请谈一谈理由。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战胜网络谣言须“四度”发力
刘紫荣
阴暗环境滋生出的网络谣言,但是,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进一步混淆着网民视听。这些现象说明,网络谣言与真相较量的不只是速度,铲除网络谣言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公布真相的层面上。战胜网络谣言,须在速度、广度、深度、力度下功夫。“四度”发力,方可让谣言乏力。
战胜谣言,速度第一。但与谣言的传播速度相比,“第一时间”还是显得严重滞后。“提速”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毁名,迫在眉睫。真相“提速”就要行打通网上与网下的节点,网上网下畅通无阻。否则,网上谣言传千里,真相“还在家里穿鞋”。当然,真相“提速”关键还取决于网下查处的快速。
从真相传播的媒介来说,真相传播是有广度的。真相传播的广度,决定着真相的覆盖面。广覆盖,才能让谣言无藏身之处。如何拓展广度呢?在媒体、公众和政府(或企业等权威信息发布方)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为真相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辟谣的返回能力。
战胜网络谣言,真相还必须有自身的深度。广而不深的真相走上网络,不仅打不垮谣言,而且还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危险。真相之矛,一定要坚硬、锋利、准确,即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回击性。这就是真相的深度。
把握不住辟谣的要领,真相的针对性不强,是常见的辟谣问题。公布事实真相,不能停留在“不是”、“不会”等简单否定的层面上。公布真相虽然不必与谣言针尖对麦芒,但哪些信息需要发布,需要根据谣言的传播情况,准确进行舆情研判。对于谣言与真相之间容易混淆的地方,不可轻视,必须据理力争,不给谣言留丝毫再生空间。
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网络谣言,像“社会毒品”一样损害着网民健康和公众利益。打击网络谣言必须敢治、狠治、大治、快治,不拖不缓不等,在第一时间出重拳、下猛药整治,做到快查快处。在我国,整治网络环境是有法律依据的。对网上什么样的信息要治理做了明确规定,重在严落实。当然,除了现有的法律外,我们还应针对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管制度,扎起更厚实的网络“篱笆”。
此外,对于网络谣言,不能只停留在揭破上,还须棒打“落水狗”。对于网络造谣者可进行分级管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造谣者要依法予以处罚。同时,还可将网络诚信与银行贷款等信誉等级挂钩,使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融为一体,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大幅提高网上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网络谣言的土壤。
下列有关“网络谣言”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阴暗环境滋生出的网络谣言,但是,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进一步混淆着网民视听。 |
B.网络谣言与真相较量的不只是速度,铲除网络谣言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公布真相的层面上。 |
C.战胜网络谣言,须在速度、广度、深度、力度下功夫。“四度”发力,方可让谣言乏力。 |
D.对于网络谣言,不能只停留在揭破上,还须棒打“落水狗”,对造谣者必须一律予以严惩。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战胜谣言,速度第一,但与谣言的传播速度相比,“第一时间”还是显得严重滞后。“提速”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毁名,迫在眉睫。 |
B.真相“提速”就要行打通网上与网下的节点,网上网下畅通无阻。否则,网上谣言传千里,真相“还在家里穿鞋”。 |
C.公布真相不能停留在简单否定的层面上,要与谣言针锋相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必须据理力争,不给谣言留丝毫再生空间。 |
D.在媒体、公众和政府(或企业等权威信息发布方)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为真相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辟谣的返回能力。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而不深的真相走上网络,不仅打不垮谣言,而且还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危险。真相之矛,一定要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回击性。 |
B.在我国,法律对网上什么样的信息要治理做了明确规定,重在落实。我们还应尽快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管制度。 |
C.网络谣言,像“社会毒品”一样损害着网民健康和公众利益。打击网络谣言必须敢治、狠治、大治、快治,不拖不缓不等,做到快查快处。 |
D.只要将网络诚信与银行贷款等信誉等级挂钩,使网络行为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就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网络谣言的土壤。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想来,人类的一切歌唱大概正是这样滥觞。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鲜活的生命需要爱情,罄竹难书的日子、不记其数的心事,都要诉说。受苦,熬煎,老乡们就扯开嗓子真诚而坦率地唱,我们听得骚动,听得惊心动魄,听得沉醉。
民歌的魅力 ① 长久不衰, ② 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练淘汰的结果。民歌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从不试图耳提面命,更不试图把自己装点得多么 ③ ,甚至多么光彩夺目;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自命不凡;它不想博得一时颠狂的喝彩,它的意蕴是生命的全息,要在天长地久中去体味。真诚而素朴的忧愁,真诚而素朴的爱恋,真诚而素朴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顺着心游信着心游。
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我们的流行歌曲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恰当的唱法,港台的、东洋西洋的都学过了,效果都不好,给人又做偷儿又装阔佬的感觉。假的是终于要露马脚的,歌唱,原是真诚自由的诉说,若是连歌唱也 ④ 起来,人活着可真就绝望了。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歌么,还是得从心那儿去找它的源头和它的归宿。
下列文中的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熬煎(áo)颠狂憧憬(cōng)惊心动魄 |
B.滥觞(shāng)锤练淘汰(tài)不记其数 |
C.喝彩(hè)阔佬虔诚(qián)刻骨铭心 |
D.希冀(qì)骚动露马脚(lù)光彩夺目 |
在文中①—④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之所以……因为白璧无瑕假模假式 |
B.不仅……而且瑕不掩瑜假模假式 |
C.之所以……因为瑕不掩瑜装腔作势 |
D.不仅……而且白璧无瑕装腔作势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罄竹难书 | B.耳提面命 | C.自命不凡 | D.魂牵梦萦 |
【改编+原创】材料概括分析题
喜爱于丹的大多是女孩子、家庭妇女、中老年人。与其说他们喜爱于丹对孔孟的诠释,还不如说她们更欣赏于丹这个人,喜爱她的侃侃而谈的自信、雍容。喜爱她说话的节奏、韵律、风范。很多女孩子在于丹身上寻找到自己一直想成为的这样一个女人形象,这个本来模模糊糊的标准渐渐清晰起来。一个相貌平凡却富有魅力的知识女性令女人们感到亲和力,觉得和自己距离很近。很多女生在她身上看到大姐姐的身影,看到自己未来的影子。很多家庭妇女、中年妇女在她身上看到女性的内在美是能够使得一个长相平凡的女人变得有魅力起来的,这给平凡的她们带来了很多希望。我也喜爱易中天,但是说实话,我从易中天的演讲中同样没有学到任何新的东西。喜欢易中天并不是因为学术价值,而是喜欢他的人,他的坦诚率真个性,行事毛糙像一个老小孩,他讲课像说书,眉飞色舞、绘声绘色、说到精采处,几乎五官四肢都被当作道具使了。对于于丹和易中天,应该以一个平常心来对待,如果过分拔高,把他们变成了崇拜的偶像,反而违背了他们一直塑造的学术亲民形象。她们的功劳就是把晦涩的学术问题,通过大众化的语言,使一些对这些本来不感兴趣的普通人产生了了解的欲望。学术超女、学术超男才是于丹、易中天们的真实形象、本来面目。
作者认为于丹和易中天的功劳是什么?
从材料来看,人们为什么喜爱于丹和易中天?
结合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学术超女”、“学术超男”这一现象。
【原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①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
②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
③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我过去写的《论“文学是人学”》,就受到过往哲人的启发,表示相信文学艺术“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具体而言,其最低标准是一切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可以说就是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那种“同样的情感”。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点精神,文学就仅存形体(或许是美的形体),而没有多少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了。
④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到“反映”,我们常常指向外在的现实,对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写出作家心中的真实,也是一种“反映”。在反映外在现实的同时,从正面或反面反映出作家所理想的人和社会,这更值得赞赏。这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这种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学精神。
(选自钱谷融《关于文学精神》,刊于《文汇报》,有删改
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精神”应包含哪些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作者认为作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真正的文学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