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B.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凭借
C.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耻:以……为耻
D.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家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B.《劝学》选段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批判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7分)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分)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谈谈你的学习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斯固百世之遇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 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臣心一片磁针石,                    。(宋·文天祥《扬子江》)
(4)              ,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5)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6)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7)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遁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听从
D.往往阳狂垢污阳:假装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方山子过“隐人”生活的一组是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山子自幼攻读而颇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归隐山野。
B.与苏轼在歧亭相遇,彼此均感意外,但方山子对苏轼被贬遭遇并不觉奇怪。
C.方山子世有功勋、家有田产,自己文韬武略,却将富贵抛弃,是有所觉悟。
D.苏轼为方山子立传,写他不遇于当时而归于淡泊,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6)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后面各题(每题2分,共计4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叙时人列:依次
B.不能之于怀喻:明白
C.亦将有感于文斯:这、此
D.文嗟悼临:将要

下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览昔人兴感由            ②不能喻于怀
③月出于东山上              ④纵一苇所如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推崇,归附。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岐山,在凤翔境内。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⑦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⑧傥:或许。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向
B.晚乃于光、黄间遁:逃跑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矍然:吃惊的样子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方山子隐逸生活的一组是(  )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③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④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⑤俯而不答,仰而笑                    ⑥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④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方山子曾带着两名骑马的侍从在西山游猎。见前方一只鹊鸟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杀,未能射中。方山子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C.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他们的不寻常行为有可能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D.此文所传,非寻常人物,而是一位“异人”,不是人物一生,而是人物半生事迹的若干断片。其结构方式舒卷自如,叙事手法变化多端,人物刻画别出心裁,皆独标新格。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请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全后面问题。
顷之未发,太子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每空1分)
(1)迟:             (2)仆:             (3)祖:            
(4)就:             (5)币:             (6)遗: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B.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C.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D.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小3】题下列对选段及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担心荆轲反悔而不去刺杀秦王,就又一次委婉地催促荆轲出发,并准备先派秦武阳去。
B.荆轲没有按时出发,并不是太子所认为的有改悔,而是另有原因的,他是想等一个他的宾客。
C.高渐离击打着筑,荆轲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这让所有来送行的人都泪流满面。
D.荆轲到秦国后,用价值重金的财物买通了蒙嘉,借蒙嘉的引荐而有了靠近秦王的机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草而坐披:分开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距关,毋诸侯       内:通“纳”,接纳
B.君安与项伯有       故:故事,往事
C.备他端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D.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私见张良,具告事    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①臣韩王送沛公      ②固不如也。且之奈何?
C.①良入,具告沛公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于是避舍。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诗》曰:“大夫退,无使君劳。”又曰:“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                                      (汉·刘向《列女传·楚庄樊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擅:擅长
B.丘子避席,不知所对:对答
C.大夫退,无使君劳夙:早
D.刺虞丘,蔽贤之路非:非议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姬“善于劝谏”的一组是
①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                  ② 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
③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        ④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 
⑤(虞丘子)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  ⑥樊姬谦让,靡有嫉妒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喜欢打猎,夫人樊姬不断劝谏,不吃禽兽肉,终于使庄王有了改变,勤理政事。
B.庄王曾经上朝,散朝时很晚。樊姬迎接他,问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难道不感到饥饿疲倦吗,庄王说是跟贤者在一起就不觉得饥饿疲倦了。
C.虞丘子听了楚庄王转告樊姬对他的评价,马上以实际行动推荐孙叔敖,辞退了不贤能的官员,改正了任人唯亲的错误。
D.楚庄王的夫人樊姬毫无嫉妒之心,胸怀豁达,知人善任,历史上对她的评价很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及东海王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事,欲求自免,因劝勒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不?” 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原创)、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总角尝山涛造:拜访
B.遂狂自免阳:假装
C.衍自说少不事豫:参与
D.当可不活:救活

(原创)下列各组内容,全都表现王衍“误天下苍生”的一组是(    )
①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②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③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幕仿效
④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
⑤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⑥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
⑦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尊号。

A.①④⑥⑦ B.③④⑤⑥
C.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⑤

(原创)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衍有高才又美貌,而且聪明颖悟如同神仙,他常常把自己比作子贡。
B.王衍善于玄谈,又身居高位,加之他声望很高,所以后进者都学习他,以致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骄矜浮华的风气。
C.石勒都认为王衍才华出众,但不能为自己所用,力主杀之。
D.王衍死前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后悔,认为如果抛弃空谈努力匡正天下,就不会落到被杀的结局。

(原创)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申陈事状,辞甚清辩。
②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③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司寇行相事摄:代理
B.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
C.盍地焉致:得到
D.而见鲁城辇:乘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为先并矣吾即没,必师
B.陈女乐文马鲁城南高门外以吾获罪孔子
C.乐其贵下人夫子罪我群婢故也夫
D.沮之而不可致地霸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釐子的赞誉。厘子要求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任用孔子是个错误。
D.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之一是季桓子耽于女色,怠于政事。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断句。(限断6处)
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惟 读 书 一 事 止须 一 人 可 以 尽 日 可 以 穷 年 环 堵 之 中 而 观 四 海 千 载 之 下 而 觌(dí)面 古 人 天 下 之 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
(明•张岱《快园道古•言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 “饭②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注]①箪:古时盛饭食用的一种竹器。食:饭。②饭:吃的意思。
颜回得到孔子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请概括两个选段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比:并、列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怪:责怪
C.秦王惊,自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轲提:掷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筑声由悲凉变为悲壮,由低沉变为高昂,送别场面由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B.秦武阳由于出生在北方边远地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在献图时“色变振恐”,这有力地衬托了荆轲超人的胆略。
C.面对突如其来的刺杀,秦王惶急得连剑也拔不出来,只好绕着柱子跑,后在群臣的提示下,才拔出剑砍伤了荆轲。
D.在庄严的秦廷上,荆轲手持利刃追逐着泰王,让秦国群臣都失去了常态,但由于孤军奋战,最终只落得功败垂成。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