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在) |
B.亦足以畅叙幽情 (连词,用来) |
C.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D.所以游目骋怀 (连词,因此) |
下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例句:群贤毕至
A.映带左右 | B.引以为流觞曲水 |
C.少长咸集 | D.一觞一咏 |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同“性”,性格)而绝江河(横渡) |
B.声非加疾也(快、速,引申为“洪亮”)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
C.则耻师焉,惑矣(疑惑)士大夫之族(类) |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
B.其可怪也欤其皆出于此乎 |
C.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善假于物也 |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吾从而师之 |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其曲中规 |
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是岁,元和四年也 |
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②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父佑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 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幼沉默,好学有文沉默:沉稳文静 |
B.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致:达到,实现 |
C.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殆:必将,一定 |
D.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短:揭短,说……坏话 |
下列句子,与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B.今反归咎于人 |
C.良曰“长于臣” | D.燕王拜送于庭 |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
B.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
C.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
D.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
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旦小时候聪明好学,他的父亲认为他将来可以官至宰相。 |
B.真宗认为王旦贤达,可以帮助他实现创建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
C.宫内放生火灾,王旦认为自己是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有责任,应当罢免。 |
D.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都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他们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声赶马,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这样把王旦接回了家。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
(2)帝以是愈贤旦。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回头看。 |
B.臣左手把其袖把:握,抓住。 |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 |
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为戮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C.秦之遇将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今日往而不反者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
B.杀人如不能举 举:举起。 |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
D.沛公起如厕 如:往。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起,立而饮之。 图穷而匕首见。 |
C.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
D.我为鱼肉,何辞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 B.求人可使报秦者。 |
C.佚之狐言于郑伯。 | D.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
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分)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连结,盘绕。 |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滤、斟。 |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此,这。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举匏樽以相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哀吾生之须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虽一毫而莫取蟹六跪而二螯 |
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的情怀。 |
B.清风明月可随意拾取,表现作者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
C.第一段通过物和人的对比,突出人的渺小,为第二段写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 |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每小题2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感谢 |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精忠报国”的一组句子是( )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③⑤⑥ | B.①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送别场面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
C.三个“皆”字写出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相如素贱人………………素:素来,向来。 |
B.且庸人尚羞之……………羞:羞愧。 |
C.蔺相如固止之…………止:使……停止。 |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通过。 |
下列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顾吾念之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贰于楚也贰:两次 |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 |
C.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略微 | D.大行不顾细谨行:作为 |
解释下列加点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越国以鄙远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不如因善遇之 道芷阳间行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文言文阅读
(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B.失其所与,不知与:参与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D.阙秦以利晋阙: 侵损,削减 |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B.是寡人之过也 |
C.大王来何操 |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子犯请击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B.以其无礼于晋阙秦以利晋 |
C.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 |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行李之往来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典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上有何特色?
翻译下面的句子。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