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①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②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孟子·滕文公上·一》/5.1)
【注释】①成覸:齐国勇士。②公明仪:曾参弟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章的内容中,滕文公与孟子见面两次,有两次次交谈:第一次是滕文公要去楚国的路上,第二次是回来的时候。 |
B.孟子认为,像滕国这样五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可以推广善心,实行仁政,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国家。 |
C.孟子自知说理已很难说服滕文公,于是改而举了三个例子来力劝滕文公。 |
D.引用《尚书》的话,孟子是要告诫滕文公,要下猛药,用猛力,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
(2)孟子再见滕文公时说“道一而已矣”,意思是道理就这一个而已。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道”所指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逍遥游》)
(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知:知识 |
B.旬有五日而后反反:通“返”,返回 |
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相:做相国 |
D.或谓惠子曰或:有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B.①庄子往见之②及其所之既倦 |
C.①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②于是余有叹焉 |
D.①亦若此矣 ②死已三千岁矣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俨骖騑于上路 | B.虽然,犹有未树也。 |
C.奚惆怅而独悲 |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构建一个富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的、和谐广大的精神世界,这反映了庄子对绝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
B.“庄子钓于濮水”是中国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 |
C.“惠子相梁”文章比喻巧妙贴切,以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 |
D.选文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 鹓 雏 发 于 南 海 而 飞 于 北 海 非 梧 桐 不 止 非 练 实 不 食 非 醴 泉 不饮。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4)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万章)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孟子)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万章下.7》)
(1)用原文词句填空。(3分,每空1分)
国君如果真心要与有才德的贤者交往,就不能以平等的关系□之,更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之,而应以恭敬的态度□之。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什么?
阅读下面三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一)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於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并(吞并,兼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②窃(私下)怪天下之诸侯
③盖未尝不咎(过失)其当时之士 ④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摈弃)秦
⑤天下诸侯已自困(困窘,疲惫不堪)矣 ⑥未可专以罪(有罪的)秦也
⑦视(看待)秦无异也 ⑧兵连祸结,曾(竟然)无虚岁
A.①④⑤⑦ | B.①②⑤⑧ | C.②③⑥⑦ | D.③④⑥⑧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②斯用兵之效也 |
B.①于是任法而不任人②项王瞋目而叱之 |
C.①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D.①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②所以游目骋怀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轼对比分析六国“不即亡”而秦速亡的原因,突出强调士的作用,认为要善于安置人才,这样,能者不为乱,庸者无力为乱,社会才能安稳。 |
B.苏辙认为“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
D.李桢认为六国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句3分)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父绐曰“左”绐,倦怠 | B.项王自度不得脱度,估计,揣摩 |
C.以故汉追及之及,动词,赶上 | D.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刈,割,砍 |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C.技经肯綮之未尝。 | D.骏马名骓,常骑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①。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②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③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注】:①比部郎中:唐代刑部官职。②舁(yú):共同抬东西。③钺(yuè):古代一种汉族兵器,权利的象征物。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见汉兴日浅兴:兴起,建立 | B.世宗雅已知朴雅:向、平日 |
C.益以为奇奇:奇怪 | D.非独当世之务独:只,只有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2)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阅读下面的《六国论》选段,完成2-4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兵器,武器 |
B.诸侯之所亡亡:丧失,丢失 |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一向,过去 |
下列各组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B.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 |
C.赵常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D.破灭之道也封天下之谋臣 |
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赵常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阅读王勃《滕王阁序》(节选),完成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属三秋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
B.彩彻区明彩:日光 |
C.识盈虚之有数数:计算 |
D.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20岁,古人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 |
B.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悲伤的歌声让白云停止飘动 |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 |
D.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
(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维”、“披绣闼”两段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滕王阁的秀丽景色,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混成,恍若画中。 |
B.“遥襟”段先描写欢乐畅快的宴会场面,接着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并委婉表达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传为悲愤。 |
C.“嗟乎”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没有一味低沉感伤,而是借助历史典故传达出一种处卑位而思有位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
D.“勃,三尺微命”段表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心中的志向、此行的目的,并表达了结识名士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主人知遇之恩的荣幸之意。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是写景名句,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累迁左武卫将军迁:贬职 |
B.太子谢之谢:道歉,谢罪 |
C.临事不可夺,夺:改变 |
D.时二张怙宠怙:依仗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及善有大臣节的一组 ( )
①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 ②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
③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④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
⑤ 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 ⑥及善数裁抑之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及善因为父亲为国捐躯的军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并袭邢国公爵。 |
B.皇太子李弘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高宗又提升他任三品要员,特许他佩带大横刀在身边侍卫。 |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是祸乱的元凶,必须予以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
D.二张由于受武后厚宠,在侍宴时全然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指责他们,武后很生气,便罢了他的职。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2)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舟人传
(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称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格格不就牢獉牢:监牢 |
B.水立云飞,舟依柳而荫獉荫:树荫 |
C.妾亦宦之息獉也息:奴隶 |
D.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竟:终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
①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②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③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④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③④⑤ | B.①②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泰岩叫仆人雇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相貌,觉得舟人与众不同,见到船上有年轻 女子,感觉有些疑惑,舟人掷牛上岸,更加重了他的疑虑。 |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强盗中有个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 杀死了同伙,劫走了女子,这个人就是舟人。 |
C.舟人劫走女子后,就让女子生活在船上,他用帮女子找家人为借口稳住女子,实际上是想 找个人家把女子卖掉。 |
D.文章欲抑先扬,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 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
(2)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予之及于死者及:碰到、濒临 |
B.诋大酋当死诋:辱骂 |
C.真州逐之城门外逐:追逐 |
D.道海安、如皋道:经过、取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然而隐忍以行 |
B.而幸生也何为 / 死生,昼夜事也 |
C.将请罪于君 /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D.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的几项是
例句: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②将请罪于君 ③死生,昼夜事也
④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⑤恐年岁之不吾与 ⑥洎牧以谗诛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③ | D.④⑤⑥ |
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作者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
B.一句“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引出了作者对九死一生经历的回顾。 |
C.本段作者一口气历数十八个“死”,写出了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再现了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
D.“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表明了文天祥对死亡的态度,“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表明了文天祥对自己经历的磨难还是有怨悔之意的。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
译文: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译文:
(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 ○1锻炼:打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选古文小品①序 廖燕
①大块②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
②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
③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③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
④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
【注】①小品: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②大块:大自然。 ③照乘:能照亮车辆的宝珠。
可填入文中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 B.哉 | C.耳 | D.矣 |
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两个“耳”字,显示了作者对“照乘”和“匕首”的轻视。 |
B.两个“而”字,这里表转折,引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发现。 |
C.两个“而已”,干脆坚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追求。 |
D.这句话与第②段中的“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相呼应。 |
本文说理多用比喻,请以第④段为例做简要赏析。
请分析这篇序文是否做到了“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吴德基传 宋濂
①吴德基者,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①,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②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令怒,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③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 ”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 ”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④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
⑤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 ”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注】①擿:揭露。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擢知莱之潍州事( ) ⑵为吏者宜宣布德泽( )
⑶遂谢事归( ) 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且法乃天子法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愿得只履事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C.为吏者宜宣布德泽君为我呼入 |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则或咎其欲出者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⑵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第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篇传记着重表现了吴德基作为官员的______、_______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遂定交。
高祖入关,走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间出击盗,所至辄平。贞观初,出凉州都督。时突厥亡,帝进欲怀四夷,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五品者赢百员。又置降胡河南。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使以绥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勒及七姓种落之未附者,峙粮碛口赈其饥。大亮上言:“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为诸藩请附者,宜羁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籓臣。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条,加因隋乱,残耗已甚。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畮,此中国利也。”帝纳其计。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获杂畜数万。拜右卫大将军。
晋王为皇太子,帝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卫两宫。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将敛,家无珠玉为含。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为恸,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注: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省:xǐng,探视,问候 |
B.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绥:安抚 |
C.劝垦田,岁大熟劝:鼓励 |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组是( )
①为剑南道巡省大使②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③间出击盗,所至辄平
④每番直,常假寐⑤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⑥家无珠玉为含
A.②④⑤ | B.②③⑤ | C.①②⑤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亮知恩图报。显贵时,总想着如何报答曾免他一死的张弼,甚至想把自已的官职爵位全让给张弼,受到皇上的称赞。 |
B.大亮忠心奉主。每次轮到他值班,只是坐着打盹,太宗慰劳他时说:“有你在,我能睡个安稳觉。” |
C.大亮有文武才略。他曾上书皇上停下安抚未归附的部族的工作,使边地的百姓能从事农业生产,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
D.大亮为官清廉。去世后,为他穿衣入棺时,家里拿不出珠玉给他含在嘴里,只能在棺中放普通之物了。 |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
(2)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