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库仑扭秤,细银丝的下端悬挂一根绝缘棒,棒的一端是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A,另一端有一个不带电的球B,B与A所受的重力平衡.当把另一个带电的金属球C插于容器并使它靠近A时,A和C之间的作用力使悬丝扭转,通过悬丝扭转的角度可以比较出力的大小,便可找到力F与距离r和电荷量q的关系.这一实验中用到了下列哪些方法 ( )
A.微小量放大法 | B.控制变量法 | C.极限法 | D.逐差法 |
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四个物理量都是用比值法定义的,以下公式不属于定义式的是 ( )
A.电流强度![]() |
B.电容![]() |
C.电阻![]() |
D.磁感应强度![]() |
学习《静电场》后,养成整合知识习惯的小华同学发现,在引入“电场强度”和“电势”两个物理量的基本思维过程时,都采用了“比值法”定义新的物理量。“比值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之一,下面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定义的物理量是
A.加速度 | B.电势能 | C.电容 | D.电阻 |
在静电场理论的研究和建立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两种,富兰克林将其分别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
B.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首先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元电荷的电荷量 |
C.库仑通过扭秤实验得出了任意两个电荷间的库仑力F=k![]() |
D.法拉第认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荷激发的电场而产生的 |
某同学通过以下步骤测出了从一定高度落下的排球对地面的冲击力: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地面上,把排球在水里弄湿,然后让排球从规定的高度自由落下,并在白纸上留下球的水印.再将印有水印的白纸铺在台秤上,将球放在纸上的水印中心,缓慢地向下压球,使排球与纸接触部分逐渐发生形变直至刚好遮住水印,记下此时台秤的示数即为冲击力的最大值.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该同学的方法相同的是
A.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
B.建立“点电荷”的概念 |
C.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 |
D.研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 |
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中的思想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方法 |
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
C.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实验中使用了微元法 |
D.伽利略在研究力与运动关系时利用了理想实验法 |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出引力常量G |
B.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总结了右手螺旋定则 |
C.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 |
D.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某位科学家开创了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并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位科学家是
A.牛顿 | B.笛卡尔 | C.伽利略 | D.亚里士多德 |
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
B.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
C.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
D.奥斯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 |
分子太小,不能直接观察,我们可以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的运动。在下面所给出的四个研究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认识分子运动的方法最相似的是
A.利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
B.把两个力等效为一个力 |
C.通过灯泡发光来确定电路中存在电流 |
D.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