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
C.稻田中的稗草随处可见 |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 B.200只 | C.300只 | D.400只 |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
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
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
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
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S”型增长 |
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 |
“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发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
B.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甲地不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 |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都能逐渐增多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丰富度 |
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简单 |
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
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
如图表示某山地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甜槠的年龄结构,Ⅰ~Ⅴ表示植株的年龄由小到大。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统计不同群落中马尾松和甜槠的个体数量时要用样方法 |
B.该山地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
C.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甜槠的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 |
D.三个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属于衰退型 |
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
B.森林中的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
C.退耕还林能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经历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 |
D.在农业生产上,可依据群落的结构原理,合理搭配种植高矮不同农作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