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
A.光强大于140 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CO2全部进入叶绿体 |
B.光强小于1 255 μ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
如表是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h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0℃下培养 |
10 |
10 |
13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0℃下培养 |
10 |
12 |
14 |
25 |
48 |
75 |
110 |
165 |
348 |
30℃下培养 |
10 |
25 |
55 |
80 |
100 |
115 |
120 |
125 |
125 |
A.研究过程需要注意防止培养液被杂菌污染,以免使实验结果偏大
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等实验工具
C.可以预计,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20℃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最大密度比10℃条件下大
D.实验结果表明,20℃左右培养酵母菌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
下列叙述中,不是种群空间特征的是( )
A.桃子湖水面上的一群群野鸭 |
B.盛有5 mL培养液的试管培养草履虫64只 |
C.校园花坛中的狗尾巴草杂乱分布 |
D.樟树在潇湘大道每隔5米种植一棵 |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
B.将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可用来探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 |
C.先将淀粉、淀粉酶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D.采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
将特定的培养基装入锥形瓶,培养酵母菌。由于操作不慎,培养基受到污染,不仅长出了酵母菌,还长出了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瓶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A.种群 | B.群落 | C.生态系统 | D.生物圈 |
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
A.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
B.野生型线虫与突变型线虫应分属两个物种 |
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D.野生型雄虫在生殖期间的死亡风险比较高 |
下列关于蓝藻的描述,正确的是
A.蓝藻能使水体呈现绿色,表明蓝藻是一种多细胞生物 |
B.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
C.蓝藻是原核生物中唯一一种自养型生物 |
D.一池塘内所有蓝藻构成了一个生物种群 |
如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增长 |
B.据图分析种群Ⅲ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
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 最重 |
下列措施在实践中不可行的是( )
A.在水稻田中,放养青蛙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
B.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
C.在果蔬储运中,降低含水量以减少呼吸消耗 |
D.在大棚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产量 |
如图是关于生物学中某些变化趋势的曲线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表示时间,y表示生理作用,则a、b可以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横放根的远地侧和近地侧的促进作用 |
B.若x表示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y表示稳定性,则a、b可以分别表示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
C.若x表示喷施农药的浓度,y表示基因频率,则a、b可以分别表示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基因频率的变化 |
D.若x表示时间,y表示变化量,则a、b可以分别表示适当提高CO2浓度后,某植物叶绿体内C3、C5的含量变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