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基因分离规律的几组比例,最能体现基因分离规律实质的是( )
A.F2表现型的比为3:1 |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
C.F2基因型的比为1:2: | D.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为1:l |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
A.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
B.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为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
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
D.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中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
下面对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
C.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
孟德尔豌豆花色实验中所得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 ( )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紫花与白花比为3:1 |
B.子二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CC:Cc:cc=1:2:1 |
C.子一代测交产生子二代,子二代中紫花与白花比为1:1 |
D.产生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彼此分离 |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使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
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
B.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 |
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
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根据这一事实作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 )
A.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
B.基因在染色体上 |
C.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 |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重组 |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 )
A.F2的表现型比为3∶1 |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
C.F2基因型的比为1∶2∶1 | D.测交后代比为1∶1 |
下图表示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的模拟实验过程,对该实验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需重复实验多次 |
B.甲、乙两桶内两种颜色小球大小轻重必须一致 |
C.甲、乙两桶内小球总数不一定要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一定要相等 |
D.甲抓取完一次记录好组合情况后,应将两桶内剩余小球摇匀后继续实验 |
某养猪场有黑色猪和白色猪,假如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要想鉴定一头黑色公猪是杂种(Bb)还是纯种(BB),最合理的方法是 ( )
A、让该公猪充分生长,以观察其肤色是否会发生改变
B、让该黑色公猪与黑色母猪(BB或Bb)交配
C、让该黑色公猪与白色母猪(bb)交配
D、从该黑色公猪的表现型即可分辨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孟德尔的杂交实验,F1的表现型否定了融合遗传,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
B.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所作的假设的核心内容有: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而且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同样适用于对细菌等原核生物的研究 |
D.孟德尔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合理地解释了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 |
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使DNA和蛋白质分离
人的卷舌和不卷舌是由一对遗传因子(R和r)控制的。某人不能卷舌,其父母都能卷舌,其父母的基因型是
A.RR、RR | B.RR、Rr | C.Rr、Rr | D.Rr、rr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