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图所示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是系统设计的原理 |
B.人和家禽家畜都属于该系统的第二营养级 |
C.食物链的延长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D.通过建立沼气池提高了系统能量的利用率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融合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
C.PCR技术是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扩增DNA |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标志 |
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系统结构功能的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系统整体性原理 |
D.协调与平衡原理 |
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A.努力实现物质的分层分级利用 |
B.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
D.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
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50mm,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但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以致到处都是“杨家将”。生态的不适应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状,远不如当地树种那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结果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 B.协调与平衡原理 |
C.系统整体性原理 |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只有捕食一种 |
B.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
C.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 |
D.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
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B.协调与平衡原理 |
C.物种多样性原理 |
D.系统整体性原理 |
下列关于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典型实例是“三北”防护林工程 |
B.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是人类征服、主宰自然的典型实例 |
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包括一系列森林或草原植被恢复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 |
D.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和防沙治沙生态工程都属于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
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结构功能的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系统整体性原理 |
D.协调与平衡原理 |
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系统整体性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
D.以上都不是 |
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
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 |
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经济主要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
B.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
C.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
D.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
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 )
A.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
B.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工程 |
C.循环经济和工程学手段 |
D.无污染原则和生态工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