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问题: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建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认古不认今”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来 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具有民族风貌的建筑加速消失的同时,一批造型奇特的建筑争相登台,“千城一面”愈演愈烈,致使中国地标性建筑却看不到中国味。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请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某市公开征集保护传统古建筑的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字数在15字以内。请你就此写出两条广告词。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对于事物现象、本质的认识上都较不完全,不充分,这无疑会阻碍其人际交往。他们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里人在许多方面都难产生相同的认识,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很多农民工在进城之前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原有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至深,因而身上沉淀了许多与城市生活不相融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此外,他们的小农思想和农民意识容易滋长“城市过客”的心态,对所在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材料二 为推动农民工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民政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提出,符合选民资格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参加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经过民主程序担任居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和居民代表。
材料三 201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序推进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对未落户的农民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市教育、实现异地求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1)结合材料一,简述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说明材料二做法的合理性。
(3)运用“联系和矛盾”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三体现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域文化通鉴·安徽卷》——安徽三大区域文化(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学术、戏曲和信仰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又相互借鉴,融合与趋同。这幅“安徽文化地图”,有助于传承、弘扬安徽地域文化;也成为宣传安徽、推介安徽、闪耀安徽、发展安徽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1)阅读材料一,分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科学发展·安徽篇》——生动描绘了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气魄的安徽人书写“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新篇章。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把握发展机遇;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环节,加速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坚持将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向困难群众倾斜,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材料一:某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步伐,制定实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融资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国企改制,形成大型国有控股公司。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给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材料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本地工作。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指导意见》的哲学依据。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取代传统纯油耗型汽车势在必行。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经济学意义。
材料二 安徽奇瑞集团在总结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优势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被认为是汽车行业“技术狂人”的尹同耀,立足市场需求,带领着奇瑞集团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也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公司文化的核心是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此,奇瑞一方面注重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上专注于顾客想法和需求。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奇瑞公司的成功对发展安徽文化的启示;并分析说明奇瑞公司成功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服饰作为物质文明的结晶,承载着各民族服饰的形制、色彩、质地、纹饰及制作工艺,又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集中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其他种种文化心理、宗教意蕴。云南省各少数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服饰。该省开发的少数民族服饰受到了市场欢迎,如民族刺绣、彩绘工艺相融合的彝族传统服饰,巍山县扎染厂生产的扎染衣裙,大理白族的挎包、腰带、荷包、手巾、围腰、头饰等。开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使云南各少数民族增强民族自我意识,增强民族文化的张力,为地方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但是,目前民族服装人才匮乏、加工工艺粗糙、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较为单一、质量不稳定、产业体制不健全、缺乏国际视野等问题制约着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开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应如何通过创新推动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
(3)在发展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的现象突出。有专家在对基诺族进行跟踪调查后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颇具特色的基诺族民族服饰可能在十年内消失。请你谈谈对保护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综艺节目为了保持收视率,纷纷引进海外节目。《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都是靠花巨额资金引进的海外版权。继而再“你模仿我.我拷贝他”,在引进版节目和模仿版的夹击下,缺少创意的本土节目表现平平,只有《开讲啦》、《汉字英雄》等少数节目因富有原创特色而让人耳目一新。
材料二:增强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需要我们有对自身的理性审视,也需要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提高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如何处理我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提三条建议并说明建议的理由。
材料一: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嫦娥”工程是我国在发展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它对引领中国科技和文化不断创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材料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固有气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鼓励人民群众不断创新,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2)依据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代中国,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国核心价值的体现。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事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家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好转。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材料二 2014年新春尹始,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进行家风调查,许多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请从《生活与哲学》中提炼依据。
网友 |
观点和看法 |
哲学依据 |
甲 |
家风是一个小家庭或大家庭所遵循或崇尚的风格和质。家风具有家的特性,又有“社风”的共性。 |
示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
乙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国风的基础。家风正,则国风清;家风乱,则国风浊。 |
①(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丙 |
家风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家风不在嘴上,家风在行动上。 |
②(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丁 |
弘扬家风,人格第一。人无品格,行之不远。 |
③(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戊 |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的传承。好的家风要发扬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先进的,剔除糟粕,坚持与时俱进。 |
④(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2014年1月6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在合肥召开,会上指出,全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已编制完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驱动美好乡村
科技创新是驱动美好乡村建设的支撑。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以生态宜居、兴业富民为目标,作出了科技创新驱动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土地流转,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在科技驱动下,美好乡村建设将成为城乡联动的载体、生态文明的窗口。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经济意义。
保护传统村落
安徽城乡建设一体化、城镇化加快了安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安徽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安徽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正慢慢被人遗忘,江南玉米之乡的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凝聚着安徽人勤劳勇敢、敢为人先的安徽精神,是安徽人精神坐标,也是维系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纽带。安徽各地在中心村建设上规划上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彰显多样的乡村自然文化特色。
(2)结合材料说明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活依据。
享受美好乡村
美好安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安徽美,还要不断提升安徽人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谈谈安徽人是如何享受美好乡村提升审美素养的?
探究题: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备爱社会关注。
材料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根本。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给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早已成为教育部门与全社会的共识,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多年教育模式的转向一直步履维艰。
材料二:减少全国统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这一系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措施直面教育热点难点,特别是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再次引起了广大考生的热烈争论,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
反对文理分科的同学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每一门自然科学都有它的人文价值,如果一名理科生对政治、历史、地理知识一窍不通,缺乏丰厚的社会科学及人文文化的底蕴,不可能在有关的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同样,如果一名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知之甚少,不仅影响今后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日常的生活。因此,取消文理分科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支持文理分科的同学认为:人的天赋、兴趣和爱好是有差异的,人的智力结构也是多元的,有的适合学文科,有的适合学理科,有的适合学艺术,不能搞一刀切,应照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行各业更加需要的是本领域的专业人才。因此,实行文理分科更有利于培养专门型人才。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教育的知识说明推进教育改革的理由。
(2)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文理分科?请结合各自的看法从唯物辩证法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3)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请你谈谈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个人发展与国家振兴的经济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深刻解析。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所以要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作为国家行为体的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凡我在处,便是中国”。作为公民要有民族自信,在行为中践行爱国等正能量,提高自身素质,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承担自身的责任。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民族复兴的实现。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3)结合材料三,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些什么?
材料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占引进的30%,中国文化价值、中国理念输出还很弱;我国真正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
材料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是韩国SBS电视台2013年12月末播出的经过精心策划和广泛宣传的企划剧。受到中国观众的强烈追捧。韩剧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感,韩剧在继承自身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不断借鉴国际影视成功的经验,创造出亚洲式的不同风格的新文化;韩剧制作过程精细,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韩剧始终把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和演员。随着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使得《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刺激了文化消费,从而带动韩国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梦”也是文化强国之梦。习近平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文化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成规,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文化发展上存在哪些问题?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韩剧的成功对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启示。
(3)结合材料二和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树立文化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和国人引以为豪的国粹代表,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0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20世纪初,京剧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沙家浜》等剧目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文革”后,京剧迅速失去观众。21世纪初,一场保护京剧的运动在全国展开,但是,与受众广泛的流行文化相比,京剧仍主要局限于中老年观众,“小众”现状未根本改变。
材料三:时下盛行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维护其原生态。京剧经过了数代人的传承,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不断地进行了适应性调适、创新、完善乃至重构。京剧的保护不能将其完全“冷冻”起来,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活态”保护。所谓“原生态”应是在今天的历史横断面上认定的“原生态”。
(1)结合材料一,说明弘扬京剧艺术的意义。
(2)有人认为:京剧虽经典但“小众”,与色彩斑斓的流行文化相比,它将逐渐失去市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我们应如何对京剧进行“活态保护”。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