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B.抑制了土地兼并 |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
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该情况体现了
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
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
C.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
D.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 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探险之路、文化之路,至今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物品不可能出现于汉代丝绸之路的是
A.瓷器 | B.火药武器 | C.丝绸 | D.罗马金币 |
《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
A.市场初显专业化 | B.已经出现了晓市、夜市 |
C.交易场所按商品种类区分 | D.按时段、分人群交易 |
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
某旅游景点介绍:“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反映的是( )
A.内阁 | B.南书房 | C.军机处 | D.三省制 |
【原创】假如你生活在宋明时期我国的江南地区,你可以比较容易地读到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而且此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比较多,大量市民文学作品也被印刷出来,可供你选择。以下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印刷技术不断提高,效率高的体现
②受“重文轻武”影响,市民文学兴盛
③是宋明政府文化开明开放政策的结果
④是商品经济在此地区不断繁荣的表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类型繁多 | B.农村商业发展 |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 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
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
据史书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此材料讲述的是
A.唐代三省六部制 | B.宋代参加政事 |
C.明代内阁制 | D.清代军机处 |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