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
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
D.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
C.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
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下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是( )
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 |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B.朱熹的“格物致知” |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D.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
B.已经涌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
D.面临亟待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夫之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