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 |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
D.“仁政”被剔除,儒家思想沦为法家思想的附庸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有学者指出,除秦律外,历史上的法典都出自于儒者的手笔,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学者是想说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 | B.儒学的包容性 |
C.儒学的积极作用 | D.儒学的局限性 |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
2010年9月2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孔庙参加孔子2560周年诞辰大典,以古代天子祭孔专用的八佾祭祀孔子。他引用《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勉励为政者要以身作则。材料说明 ( )
A.两岸华人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 |
B.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
C.马英九思想里有严重的封建残余 |
D.这是袁世凯“尊孔复古”在当代的复活 |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 B.法家学说 |
C.黄老之学 | D.大一统思想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庄子 | B.董仲舒 |
C.李贽 | D.王夫之 |
汉朝建立之初,大臣陆贾经常给刘邦讲儒家经典,刘邦很反感,认为自己的天下“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问:“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让陆贾撰写《新语》,讨论“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已成为统治思想 | B.有人主张用儒家治理社会 |
C.军事无益于维护国家统治 | D.《诗》《书》已成为统治工具 |
“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主张
A.由汉武帝提出 | B.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
C.是文化宽容政策 | D.有利于学术的自由发展 |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
A.“君权神授”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
D.“春秋大一统” |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
B.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
C.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