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封”字的不同写法,甲骨文、金文的封字似植树于土堆之上,其本意为培土植树,又有聚土成坟的意思,引申为堆、冢之义。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给臣子就叫做封。此材料最能印证西周分封制( )
A.“封邦建国” | B.“建母弟,以蕃屏周” |
C.“授民授疆土” | D.“立嫡以长不以贤” |
《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周朝王室的衰落 | B.礼乐制度的崩溃 |
C.铁犁牛耕的出现 | D.宗法关系的疏远 |
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 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
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 |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
A.井田制的瓦解 |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
C.百家争鸣的出现 |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 D.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
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目前港台地区女人出嫁后在姓名前要加上夫姓,在大陆许多农村地区流行财产继承传子不传女”等。这些现象主要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
A.井田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礼乐制 |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制等级制度应该是( )
A.周王—卿—诸侯—士 |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
C.周王—诸侯—士—卿 |
D.周王—大夫—士—卿 |
在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
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君主专制 | D.禅让制 |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
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
D.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