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B. |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
C. |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 |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 B.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 | D.宗法制 |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也。”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的政权解读错误的是(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
B.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 |
C.专制主义集权思想浓厚 |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皇权的独尊 | C.等级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君王控制了用人权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时间(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英国 |
① |
② |
美国 |
③ |
美国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所占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英国、日本、美国 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美国、日本 D.英国、日本、日本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
C.皇权不断加强 |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
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英国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份额不断增长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 |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
B. |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
C. |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
D. |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
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 |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
C.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
D. |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