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所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监察体制 | B.对百姓的控制 | C.专制皇权 | D.中央集权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明朝的内阁
③清朝的军机处 ④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秋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联家事,卿勿预知。”武则天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
A.世袭制 | B.宗法制度 |
C.君主专制制度 | D.家天下的制度 |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
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从
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书机构 | B.中央的派出机构 |
C.地方的自治机构 | D.朝廷的朝贡藩属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时间(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英国 |
① |
② |
美国 |
③ |
美国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所占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英国、日本、美国 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美国、日本 D.英国、日本、日本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
A.都符合事实 | B.都与史实不符合 |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英国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份额不断增长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 |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
B. |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
C. |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
D. |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
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 |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
C.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
D. |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B.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