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等级制度的森严 | D.选官制度的变化 |
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
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 |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
C.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
D. |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B.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梁启超把《二十四史》中有“传记”的人物籍贯列成表格,如下:
省 |
汉(百分比) |
唐(百分比) |
宋(百分比) |
明(百分比) |
陕西 |
14.96 |
21.60 |
3.34 |
4.51 |
河北 |
7.36 |
18.48 |
10.60 |
7.22 |
河南 |
31.43 |
17.68 |
17.58 |
6.94 |
浙江 |
2.4 |
2.78 |
6.65 |
14.51 |
广东 |
0 |
0.26 |
0.33 |
2.82 |
福建 |
0.15 |
0 |
8.8 |
5.19 |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帝都所在地人物往往特别多 B.地区分布呈现南升北降的格局
C.人物的地区分布逐渐平均 D.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据l872年,时人记云:“洋人租界地方,熙来攘往,击毂摩肩,商贾如云,繁盛甲于他处。”许多人离乡背井,来到此地,目的就是寻找从商谋生的职业,于是出现了士庶男女纷纷弃学弃农,援亲托友,流人上海,争趋从商。群趋从商成为此地人们的择业时尚。由此可见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
B.在外力冲击下,沿海商品经济繁荣 |
C.民族危机加深,人口流动加快 |
D.清政府鼓励经商,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
表一 表二
A.“天人感应”的思想 |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君权神授”的思想 |
“一个等级的成员一生都不改变……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是一脉相传。他们也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姑娘联姻,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人交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封建制度 | B.种姓制度 |
C.门阀制度 | D.奴隶制度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所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监察体制 | B.对百姓的控制 | C.专制皇权 | D.中央集权 |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2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3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4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124 | B.234 | C.1234 | D.134 |
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 D.皇权不断强化 |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