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
B.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 |
D.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 |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 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
下列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始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B.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
C.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
D.后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的公共权力”的特征是
A.外儒内法 | B.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
C.对地方的监督不断加强 | D.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日渐削弱 |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C.司法制度不断加强 |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 |
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 |
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
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