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根本上反映( )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 B.内外朝相互制衡 |
C.相权的不断削弱 | D.君主专制的强化 |
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
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 ④君主专制有百害而无一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由此可见封禅活动的实质是( )
A.祈求国泰民安 | B.彰显丰功伟绩 |
C.表达敬天地之意 | D.强调君权神授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认为下列哪一条路线最合适( )
A.虎门销烟历史遗迹——圆明园遗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
B.北伐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西柏坡——北京天安门 |
C.山东曲阜孔庙——圆明园遗迹——革命圣地延安 |
D.虎门销烟历史遗迹——北京故宫——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恩格斯指出:国家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公共权力”的特征是( )
A.外儒内法 | B.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
C.对地方的监督不断加强 | D.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
全国人口(丁) |
官员 |
官民之比 |
西汉 |
5959万 |
7500人 |
1:7945 |
唐高宗时 |
5238万 |
13465人 |
1:3927 |
元成宗时 |
5816万 |
22500人 |
l:2613 |
清康熙时 |
2459万 |
27000人 |
l:911 |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
① 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了“人性” ④君主专制有害无利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加强民族团结 | B.发展社会经济 |
C.防御侵略 | D.维护国家统一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行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
自然常识 |
基础科学 |
奇异和其他问题 |
42.5% |
22.8% |
17.5% |
17.2% |
据此可知,当时( )
A. |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
B. |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
C. |
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
D. |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②君权与相权 ③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