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著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A.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
C.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D.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 | B.为变法作解释 | C.宣传中体西用 | D.维护中华文化 |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的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说明魏源的思想:①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②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
③其政治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④其思想不可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④ |
李大钊指出:“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支配者。人事界的现象,亦不能无特种的理法,惟俟史家去发现它,确定它了。”李大钊认为史学研究重在
A.寻找社会规律 | B.构建伦理道德 |
C.整理史实资料 | D.探索革命道路 |
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 B.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
C.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D.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
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通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上述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是( )
A.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彻底改变 | B.天朝上国盲目自大 |
C.清醒认识西方科技先进之处 |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陈独秀说:“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这表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A.主张把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相结合 |
B.崇尚西方社会的现代法治 |
C.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 |
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B.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C.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弊端 |
D.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