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材料2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做了哪些主要规定?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明。(3分)《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一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化领域也呈现了新旧过渡的特点。”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

A.文化的发展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是新旧交替
C.中国文化领域混乱 D.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 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 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 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 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1623-1688年)等, 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 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 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 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一一《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材料二 200 多年前, 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 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 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 便有罪恶感。然而, 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 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 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 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 民为重, 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 成为民主思想 的源头。当时的欧洲, 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 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更没有参 与政治的权利, 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极为椎崇。
( 2 )依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比较)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 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 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 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一一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 3 )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 4 )综合上述材料, 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2分)
材料1:“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3: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概括材料1所反映主张,其目的是什么?(3分)
(2)材料2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1,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5分)
(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验证上述材料的史实是(   )

A.李鸿章、左宗棠创办近代企业
B.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变法
C.李大钊著文宣称“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D.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
①魏源 ②光绪帝 ③赵三多 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举,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6分)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6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6分)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要”的思想解释教为全面的是(  )
A把传统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 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西用中体 D.维护中华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抗争 B.探索 C.屈辱 D.复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