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求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观点最有可能是谁提出的
A.魏源 | B.林则徐 |
C.李鸿章 | D.康有为 |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科技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说:“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其“林总督行事”应是指
A.虎门销烟 | B.抗击英国侵略者 |
C.编译《四洲志》 |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
A.近代国家思想 | B.屈辱外交思想 |
C.传统夷夏思想 | D.殖民外交思想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 | 开始开眼看世界 | B. | 坚持"中体西用" |
C. |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 D. | 关注西方科技 |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变法通议》 | D.《孔子改制考》 |
西方的各种节日近年来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影响颇大,例如“圣诞节”在中国各大城市成为狂欢节,商家抓住时机促销,也成为购物节。对这种现象到底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直接冲击,还是异化,专家众说不一。因此有必要对西方文化历史有基本的了解。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圣诞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救世主耶稣基督的复活 |
B.如今以色列犹太人和西欧人宗教信仰是一致的 |
C.圣诞文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 |
D.圣诞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圣诞老人给世人带来平安和好运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某国的政治制度:每逢国有大事,由“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然后再“转告乡绅房”,最后由“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据此判断,该国
A.推行君主专制 | B.确立民主共和制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
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这说明他
A.主张革故鼎新 | B.提倡师夷长技 |
C.强调中体西用 | D.否定礼乐制度 |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竞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及作者是
A.《四洲志》林则徐编译 | B.《天演论》严复译著 |
C.《各国律例》林则徐编译 | D.《海国图志》魏源编撰 |
中国近代思潮的演进轨迹可概括为
A.派系斗争十分尖锐 | B.政权更替相当频繁 |
C.抗争、变革和启蒙 | D.忧患、抗争和共和 |
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一封《谕英国国王书》,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
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已作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 |
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 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 |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