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他所说的“新学”不可能包括
A.民主代议制度 | B.西方军工科技 |
C.外国历史知识 | D.近代自然科学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把西方人贬称为“夷”,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夷”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能够论证陈旭麓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
B.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 |
C.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 |
D.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民众一致的选择 |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体中国人的敬仰,曾多次粉碎英国人到中国海域进行武装挑衅,其“虎门销烟”之壮举被载入中国史册。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 )
A.为官清廉正直 | B.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
C.主张开眼看世界 | D.关心人民疾苦 |
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京师 同文馆1879年列出的课程计划。该课程( )
①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④注重近代思想启蒙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的一份试卷这样记载:“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其大旨谓,凡植物、动物之种类,时有变迁。……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该书应是《物种起源》
②该书首次提出进化论
③其思想对中国近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该理论开始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 |
中国近代某书作者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把作者的愿望付诸实践的是( )
A.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运动 | B.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 D.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此,林则徐采取的行动主要是( )
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
B.撰写《海国图志》和《华事夷言》等著作 |
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
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文文化的统一 |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
“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 )
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 | 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
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 | D.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 |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在英国,他特意在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李鸿章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美国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回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