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为解决“本源”问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  )

A.倡导中体西用冲击“天朝上国”观念 B.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近代化人才
C.宣传民主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D.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男女平等之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曾国藩李鸿章
C.康有为梁启超 D.张謇荣宗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材料中所说的“道”是什么?(   )

A.中国传统思想道德 B.科学技术
C.民本思想和制度 D.自然规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C.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福建福州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魂人心。”下列著作与此馆纪念的人最为密切的的应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孔子改制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与材料所说相关的历史人物有
①魏源   ②洪仁玕   ③李鸿章   ④孙中山     ⑤陈独秀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