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D.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
清政府在20世纪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
1901年6月 |
复开经济特科,命内外大臣保荐 |
1901年8月 |
废八股 |
1901年9月 |
各地书院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并在各地设立蒙养学堂(即小学) |
1905年9月 |
宣布从次年起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
1906年2月 |
太后面谕学部,实行女学,不久订立女学教育章程 |
以下是关于这些改革措施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B.是清政府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调整
C.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教育改革
D.培养出的新式人才巩固了清朝统治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 “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
B.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 |
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仍保存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①林则徐 ②洋务派 ③早期维新派 ④维新派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 |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
“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魏源《海国图志》 | B.洪仁玕《资政新篇》 |
C.张之洞《中体西用论》 | D.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