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外国书籍 |
B.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
马克思说:“看起来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的作用,反而起了警醒作用》。”这句话的实质含义不包括( )
A.中国开始面向资本主义新世界 | B.中国开始走向民族觉醒的道路 |
C.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和分崩离析 | D.“师夷长技”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
口号通常是对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
①“扶清灭洋”②“师夷长技以自强”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西学东渐”局面,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B.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封建文化的冲击 |
C.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
D.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 | B.实业救国 |
C.民主共和 | D.科学理性 |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 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
③提出者的阶级立场完全不同 ④影响不同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
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见下图)。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A.“遗其体而求其用” |
B.“然欲自强 必先理财” |
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橹” |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
A.师夷长技不合国情 |
B.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
D.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领戈登语)对这里“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 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
C.“师夷长技以制夷” |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
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