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虽新政治之建设,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B.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
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观点是( )
A.“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 |
B.“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 |
C.“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
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 )
题目 |
所刊载的期数 |
论非皇上复政则同乱不能平定 |
第49期 |
论义民与乱民之异 |
第52期 |
论中国民气之可用 |
第57期 |
排外平议 |
第68期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有学者说维新派“民权是发挥近代民族国家作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制度。”这表明维新派认为
A.民权是实现救亡图存手段 |
B.实现民权与保护人权矛盾 |
C.个人权利自由是民族归宿 |
D.民族问题本质是保护人权 |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
C.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 |
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历程
A.以民主启蒙为主题 | B.以学习西方为主题 |
C.体现碰撞分化与融合 | D.坚持传统文化 |
【改编】由于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现实等诸多具体国情的不同,在总体上,近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欧国家的近代化进程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以下关于题干“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中国从经济领域开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领域 |
B.西欧国家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启,到制度,再到经济 |
C.西欧国家的近代化早于中国的近代化,而且较全面 |
D.“截然不同”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