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两词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B.190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
C.192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D.两词使用次数能够体现改革与革命势力的消长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两A. 词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B.190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
C.192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D.两词使用次数能够体现改革与革命势力的消长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世纪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促使(    )
 

A.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B.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
C.在京举人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变法开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B
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
都是官办企业
C
二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
D
《民报》和《新学伪经考》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无产阶级革命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   )

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说维新派“民权是发挥近代民族国家作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制度。”这表明维新派认为

A.民权是实现救亡图存手段
B.实现民权与保护人权矛盾
C.个人权利自由是民族归宿
D.民族问题本质是保护人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形式上是新颖的 B.方法上是激进的
C.学术上是科学的 D.思想上是落后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是古典学者,善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     )

A.坚持“中体西用”主张
B.积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C.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
D.大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翁同龢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同治六年)京城上层人士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反映当时(    )

A.洋务派面临阻挠 B.维新派遭到围攻
C.革命派处境险恶 D.立宪派崇洋媚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    )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 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用西学的“移花接木”的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