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

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
① 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3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宣传画在苏联被视为“特殊的政治艺术品、英勇先进的艺术——是全民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1和图2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两幅宣传画。
 
图1 五年计划 四年完成             图2 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材料二 海报在美国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图3和图4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两幅海报。
 
图3 蓝鹰运动    图4 工作付酬的美国
请回答:
(1)图1反映出苏联采取了什么工业化方针?如何评价该方针?图2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宣传画,请判断其说明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2)图3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图4是当时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为了推行某项政策发行的宣传海报,该政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回答两国国家资金的流向有何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下面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期间的言论。
国家对公民所负的义务乃是仆人对其主人所负的义务。人民创立了国家,人民一致同意让国家继续存在下去。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材料三 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当时苏联所取得的主要成就。(8分)
(2)根据材料二,用史实论证罗斯福的话。(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三中“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1920—1921年的转折关头,列宁及时指示“要立刻把列车引到另一条轨道上去。”
材料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 要 内 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另一条轨道”的主要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是(  )

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
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
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说“在经济战线上,……我们就遇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使我们遭受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导致这一“严重失败”的原因是

A.社会民主党人的叛卖 B.实行不符合国情的政策
C.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 D.过早地进行了政策调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界,顿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斌鼓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立而道生 …… 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趁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桓宽 《盐铁论》
材料二  1950年下半年起,全国开展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随着加工、订货范围的迅速扩大,使私营企业上半年的萎缩局面很快得到扭转;(2)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调整价格,国营商业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批发上,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3)对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发放贷款;(4)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税目,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材料三 列宁说:“什么是租让制呢?它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后者负责安排和改进生产,把所得到的一部分产品付给国家,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根据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部分国家财产的承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仍然是国家。”  
——杜华《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四   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部分措施

1933年6月16日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规定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等
1935年7月5日
颁布《全国劳资关系法》,规定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
1938年6月25日
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

——黄安年《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1)据材料一,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概括“御史”一方的观点。
(2)材料二、三的政策分另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分析材料二经济措施的作用。
(3)根据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特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向题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