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对经济的一次改革与调整,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特点。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二战”后苏联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极大多数农民都经营着细小的个体经济,我们把我们拟定的共产主义社会纲领中可以实现的东西先建立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广大农民的常规,……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
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
——《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为纠正这一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的背景是什么?针对民众的“抗议”和“戒心”,你如何理解“限额耕种”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三从产生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世界经济几经危机与新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1)材料一中,“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为什么这条道路行不通?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哪里?
材料二 在30年代的时候,他实行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新模式”“新”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影响?(6分)
材料三

(3)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材料三的两幅图片说明“新时代”“新”在哪里?图片中两种新事物的出现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商业也活跃了起来。
——据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 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据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社会状况“改观”的表现。苏俄社会状况的改观与哪一政策的实施相关?
(2)材料二中记者问罗斯福是否“社会主义者”的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与建设有何重大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纲领”发表于什么时间?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重大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恩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人物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认识体现了怎样的共同精神品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9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
1865
1890
1898
数量(人)
381000
1620000
3000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 实施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的计划,牵涉到7个州,要求所有有关州、县、市、镇当局及各种各样机构协调合作,国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最适宜机构;……因此, “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 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体制创新上的主要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身上……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困难中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的纪律和方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他们实现遗忘的工具,……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    ——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认识到3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哪些严重问题?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8分)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2分)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4分)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五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苏俄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相同之处?
(5)分析上述五则材料,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明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指出: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1)运用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为例,说明“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2)依据材料说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实,罗斯福新政的最大贡献,不是帮助美国经济复苏,而是帮助美国民众度过了大萧条的艰难日子。比如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制定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措施的显著特点。结合所学,对其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二: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性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新”有何表现。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定经济政策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三幅图片分别为列宁、罗斯福、邓小平。

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那些成功的改革?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纲领”发表于什么时间?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重大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恩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人物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认识体现了怎样的共同精神品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