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出现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B.新经济政策时期 |
C.斯大林模式确立时期 |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
蒋经国在苏联求学时曾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买东西。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据此日记内容可知当时苏联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行新经济政策 |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D.实行农业集体化 |
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背景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
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 |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
B.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
D.目的是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不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B.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
C.部分国有企业采用租让制和租借制 |
D.国家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 |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实行粮食税制度 |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 D.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
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
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社会主义工业化 | D.农业集体化 |
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固定粮食税 | B.实行工业国有化 |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 D.允许自由贸易 |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了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拉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赢得了一战胜利 |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
C.巩固了工农联盟 |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
“他们从苏俄国情出发,认识到在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必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联合绝大多数居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而要做到这点,就需发展唯一能使农民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结合的环节——商业。”这一论述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实行配给制 |
B.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流通 |
C.苏俄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D.苏俄全部放弃了对国家贸易的控制 |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 B.斯大林模式 | C.新经济政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余粮收集制 | B.粮食税 |
C.农业集体化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