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苏俄(联)首先突破这一设想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新经济体制” |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真的,新经济政策 | B.假的,余粮收集制 |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 D.真的,余粮收集制 |
“一些革命前的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被戏称为“小富农”的那些人也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和个别贫农也发展为富农,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由此逐渐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
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苦打下的余粮都给国家,不许卖 |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
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苏联(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口号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② “开垦、开垦、再开垦”
③“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④“延缓速度就是落后”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②① |
C.③②④① | D.④③①② |
“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这种转变是由于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
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
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
有一段时间,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以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以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是( )
A.沙俄统治时期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C.新经济政策时期 | D.斯大林体制时期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运动 | D.斯大林模式确立 |
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重商主义政策 |
苏联历史上,曾有法令规定:“当人民在挨饿,当失业现象日益严重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最大的罪犯。……”这一法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