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 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 划以外的产品。”其主要目的是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
“苏联的建立,一方面,固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共产主义学说的一种超越,但是这种超越或者突破,并涌在现实中同时产生同样的超越……”它“不能在现实中同时产生同样的超越”的是( )
A.政治制度 | B.生产力 | C.思想观念 | D.风俗习惯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
B.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比较大 |
C.注重经济改革 |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这位领导人应该是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
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
C.c阶段: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
D.d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苏联是20世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后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社会主义代议制度的形式 |
B.列宁是苏联的建立者,戈尔巴乔夫是它历史上唯一的总统 |
C.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使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了第一次重大失败 |
D.1936年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被彻底废除 |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 B.苏联政局的动荡 |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
D.经济基础薄弱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 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是由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
D.经济基础薄弱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① |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英国 |
② |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
③ |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
④ |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
C.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