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 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
(3)指出苏联模式对 20世纪 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结合史实说明 1978年以后,中国如何逐步突破苏联模式?【提示:两问均可从农业、工业、所有制任选一方面作答】
(4)根据上述材料及回答,你获得什么启示?【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 B. |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
C. |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 D. |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 B. |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
C. |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 D. | 普京执政时期 |
2006年底,据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其执政时期是二战后苏联(俄)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民众怀念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 |
C.苏联军事实力逐渐接近美国 | D.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大国的兴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答22、23题。
近代以来,日本从希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企图成为世界的主角,经历了两次兴衰浮沉。下列各项属于日本第二次崛起原因的是
①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
②“冷战”格局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③通过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发展
④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在其发展过程中,改革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82.5 |
1957 |
105.0 |
1954 |
85.6 |
1958 |
141.2 |
1955 |
106.8 |
1959 |
124.7 |
1956 |
127.6 |
1960 |
133.2 |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166.83 |
1959 |
169.68 |
1954 |
169.52 |
1960 |
143.5 |
1955 |
183.94 |
1961 |
136.50 |
1956 |
192.75 |
1962 |
154.41 |
1957 |
195.05 |
1963 |
170.00 |
1958 |
197.65 |
1964 |
187.50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 B.苏联政局的动荡 |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
D.经济基础薄弱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 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是由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
D.经济基础薄弱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① |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英国 |
② |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
③ |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
④ |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
C.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