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影响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B.致使经济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
C.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期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
D.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形象 |
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
B.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 |
C.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
D.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成效不大 |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A.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 | B.试图突破旧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
C.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成效明显 | D.农业方面成效明显,工业方面无所作为 |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 B.苏联政局的动荡 |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
D.经济基础薄弱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 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是由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
D.经济基础薄弱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① |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英国 |
② |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
③ |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
④ |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
C.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