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A |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英国 |
B |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
C |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
D |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
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得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是
A.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
B.党内无特权、党员一律平等 |
C.体制健全,监督机制完善 |
D.人民群众对党信任有加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 B.斯大林模式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
B |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
C |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
D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 | 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 |
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 | 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 |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有关材料中的“他的经济改革”不正确的是
A.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
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C.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
D.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
该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 |
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
C.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 |
D.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 |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C.“开垦、开垦、再开垦” |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