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 B.农业为本的思想 |
C.君治为本的思想 | D.心存百姓的思想 |
鉴于天然气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发改委要求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放在第一位。如果在唐代,此项工作最终由哪个部门来落实( )
A.工部 | B.吏部 | C.礼部 | D.户部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 唐朝中央机构图
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其成因。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
C.西北边境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 )
A.推翻旧制 | B.正确决策 |
C.削弱皇权 | D.分权制衡 |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按军功选官 | B.按门第选官 |
C.科举考试选官 | D.按品德选官 |
宋仁宗时,范仲淹在西北整军,神宗和王安石改革军制,都是希望在军队和统兵官之间建立相对稳固的联系。可是谁也不敢或者不愿触动“兵权宜分”的红线。这说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军权被分化的趋势 | D.宰相的权力失控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A.为地方百姓除害 | B.削弱封国权力 |
C.加强中央集权 | D.稳定地方秩序 |
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
“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 )
A.三省六部制 | B.行省制 |
C.内阁制 | D.军机处 |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哪种政治制度( )
A.察举制 | B.九品中正制 |
C.科举制 | D.世卿世禄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