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第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评价一项制度:“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辩其贤愚”。下列史料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于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B.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C.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1%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选举”: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关于“民主”: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尚书》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的ˋ选举ˊ”、“源自西方的ˋ选举ˊ”和西方“现在流行的ˋ选举ˊ”分别指什么?
(2)综合以上,简要说明中国古代自西汉以后的 “选举”、源自西方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3)结合所学知识,自古以来东西方国家的选民获得选举权有哪些限制条件?
(4)材料二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含义?
(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雅典民主的发展历程。雅典民主和西方近代民主有何联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
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基础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较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C.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
D.防止人民反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