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 |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 |
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 |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
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下图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山东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
A.设立郡守 | B.分封王国 |
C.由中央直辖 | D.设立行省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李清川等在《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陪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剌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
C.设立“中朝”、“内朝”制度 |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
连云港市东海县出土一批政府档案文书性质的竹简,据其中的《集簿》载: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你认为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
A.“推恩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 | B.东海郡是当时最大的郡 |
C.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 | D.当时仍实行郡国并行制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朝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 D.明朝内阁制度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统治有度 | B.科举取士,统治有人 |
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 | 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
A.西汉时期 | B.魏晋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的,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由此可以推断出
A.学者认为古代监察制度属于应该摈弃的糟粕 |
B.古代监察制度完善要求统治阶级内实现民主 |
C.古代监察制度体现了皇权控制下的权力制约 |
D.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核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