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 12日中国科学博物馆在南京夫子庙地区举行奠基仪式,将于2014年7月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将成为我国科举制度的档案库。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举秀才,不知书,举秀才,父别居 |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长期存在 | B.行政效率的低下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官僚政治的弊端 |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 B.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君主专制的膨胀 |
C.监察制度的弱化 | D.谏议制度的消亡 |
中央电视台进行过《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家风是一个家族共同遵循的家族理念观,且家风也随主流文化和政治生活格局的演变而变化。下列对中国历代家风演变分析不符合史实的是
A.西周宗法理念推动亲睦等级思想提升 | B.汉代以来敬畏鬼神理念开始融入家风 |
C.宋以来社会责任感日益成为家风主流 | D.近代以来世界新观念开始有选择融入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得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巡抚”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 | B.中央朝廷的重臣 |
C.皇帝的内侍人员 |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
《汉书》载:“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 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次改革( )
A.废除了分封制度 | B.削弱了封国势力 |
C.体现了儒学独尊 | D.改行三省六部制 |
中外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生活在唐朝的是
①张骞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 B.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 |
C.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