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时,分全国为十道,每道设一监察使,派往各地区巡视观察。监察使本是中央官,但后来常停住地方,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的最高一级。这样,唐代地方行政机构逐渐由州、县二级制变成道、州、县三级制。下列机构演变历程与此最为类似的是
A.战国的郡 | B.秦朝的道 | C.汉代的州 | D.元代的行省 |
晋初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下列改变这一局面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九品中正制 |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
D.全国所有地区都设置了行省 |
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
A.御史大夫 | B.刺史 |
C.门下省 | D.通判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
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 B.皇权至高无上 |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 D.尚书省地位下降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 B.行省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由此可知当时( )
A.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 B.君权不断被削弱,相权得以强化 |
C.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 D.相权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