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晚年为立太子一事而犹豫不决(侄儿武承嗣还是儿子李显),狄仁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这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一特点?( )
A.中央集权 | B.皇权至上 |
C.家天下 | D.专制主义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B.《浅议我国夏商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下列机构中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的有
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枢密院 |
B.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
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
D.明朝的内阁制和北宋的枢密院 |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三个阶段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
C.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 D.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B.宰相位尊权霸的传统开始改变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下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 |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C.“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一评价的制度
A.世袭制 | B.军功制 |
C.征辟制 | D.科举制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 D.施恩于诸侯子弟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
A.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 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
C.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 | D.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 |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 | B.中外朝制度 |
C.刺史制度 | D.郡县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