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
A.吸取秦朝教训,否定了郡县制度 |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皇权 |
C.王国相对独立,威胁了中央集权 |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
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
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分散中央官员权力,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这则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 其中没有下列体现“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的是
A.中(内)外朝制度 | B.内阁制度 |
C.军机处 | D.三省六部制 |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具体制度,其中没有涉及的“选举”具体制度是
A.“乡举里选”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九品中正制 |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
C.“君权神授”的思想 | D.中央集权的加强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
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君主专制的膨胀 |
C.监察制度的弱化 | D.谏议制度的消亡 |
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这说明该朝官制
A.规范了官员职责 | B.加强了对官员控制 |
C.提高了行政效率 | D.削弱了专制君权 |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了元朝在地方管理上设
A.三省六部 | B.郡县 |
C.宣政院 | D.行省 |
《朝野佥载》记载:“(武则天时期)周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这反映了当时
A.御史可监察官员生活情况 |
B.官至四品才有上朝的权利 |
C.出现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
D.周张衡通过科举入朝为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