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贡院始创于1168年,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江南贡院举行。江南贡院见证了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该制度产生于( )
A.隋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 B.等待朝廷察举 |
C.投笔从戎戍边 | D.投作官吏幕僚 |
图是隋唐的三省六部,这一制度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
B.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
C.有利于人才的选用,保证了政治清明 |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 B.中书省 | C.理藩院 | D.行中书省 |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之所以说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因为:
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 |
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 |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
D.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
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三省六部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均田制 |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
从唐代开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官员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