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
下列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分散相权,加强中央集权 | B.以后历朝基本沿袭的政治制度 |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
唐代成年男子从21岁到60岁为国家服兵役,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求把当年征兵范围提前到十八岁,这一要求得到唐太宗的支持,并草成诏敕,但不得鱼,明年无鱼。”此项提议最终没有通过。这一事例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唐太宗虚怀纳谏 |
B.中书省的权限低于门下省 |
C.三省六部制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 |
D.唐代政治呈现出民主的特征 |
元朝人称其政治制度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一政治制度 (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 集权④有利于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A.①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在当时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产生 |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 B.察举制的完善 |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 D.科举制的推行 |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为王臣。”(出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
A.壮大皇族力量 | B.保证列侯利益 | C.加强中央集权 | D.笼络王侯人心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 B.选官须注重才学 |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 D.选官应注重品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