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 )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
B.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
C.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
D.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 B.选官须注重才学。 |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 D.选官应注重品行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其弊端日益突出 | B.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丞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荐举制 | B.世卿世禄制 | C.科举制 | D.恩荫制 |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管理体制,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六部在中书省之下 | B.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C.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 | D.三省体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 | B.魏晋南北朝 | C.唐朝 | D.宋朝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干.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B.“别子为机,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最,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 B.以文治国 | C.分科考试 | D.学而优则仕 |
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
A.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得到好处 |
B.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子弟,以使之顺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
C.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从而削弱王国直属领地,使之无力对抗中央 |
D.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愈能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