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得以恢复 |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干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 社会的矛盾 |
D.削弱了地方割据了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
对下面三幅图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三幅图反应的时期分别是西周、秦朝、元朝 ②三幅图片反映了三个时期的中枢政权体制分别是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③三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④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呈现从东往西转移的趋势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年-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年-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符合他采取的何种政策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推恩令 | C.附益之法 | D.消除藩镇割据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 B.郡守 | C.刺史 | D.州牧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 )
A.采纳董仲舒建议 | B.实行郡国并行制 |
C.颁行推恩令 | D.设立刺史官职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唐摭言》中这段评论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
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 D.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
下面是反映中西方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体制兴起于隋唐,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
B.图2所示体制由1787年宪法确立,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
C.图l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图2反映的是民主制 |
D.图1图2都充分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
以下是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是 ( )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 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