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仅让人想起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路。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八股取士制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初 试 |
二 试 |
三 试 |
明经 |
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郡国并行制 | D.行省制 |
下列官职,其职责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是
A.秦朝初年的御史大夫 | B.汉朝初年的丞相 |
C.明朝初年的内阁大学士 | D.清朝初年的军机大臣 |
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所以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件事最可能发生的时期是( )
A.秦汉 | B.魏晋南北朝 | C.宋元 | D.明清 |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得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C.龙生龙,凤生凤 | D.立嫡以长不以贤 |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摘自《新唐书》列传.卢商宦途的起点是 ( )
A.地方推举 | B.中央征召 | C.科举考试 | D.祖上恩荫 |
唐代替出现“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象,与此相伴随,各地相继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藩镇)。导致上述局面的原因是
A.节度使膨胀 | B.安史之乱 | C.吐蕃的攻掠 | D.藩镇割据 |
《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 | B.长官亦为宰相 |
C.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 D.参与政事的决策 |
试题篮
()